研究揭示维得利珠单抗治疗IBD的优化用药方案
研究揭示维得利珠单抗治疗IBD的优化用药方案
维得利珠单抗(VDZ)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药物,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期一项研究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探索了VDZ的优化用药方案,发现调整给药频率可以显著改善药物浓度和临床结局。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回肠、直肠和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血便。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其治疗目标是实现临床缓解、内镜下愈合和生活质量的恢复。
维得利珠单抗(VDZ)是一种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抗体,通过靶向α4β7整合素发挥作用。α4β7整合素主要表达于循环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胃肠道内高度表达。VDZ已被证实能促进临床缓解、内镜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然而,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无法达到这些治疗目标,其中生物制剂的药物水平不足可能是导致无应答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通过测定药物和抗药物抗体水平,帮助医务人员进行药物剂量调整、优化生物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VDZ的TDM数据较为有限。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索VDZ的TDM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并评估根据药物水平结果调整给药频率是否能改善炎症标志物以及临床和内镜结果。
研究纳入了2015-2020年间接受VDZ治疗的IBD患者,这些患者在维持治疗时有谷值水平数据。低药物浓度被定义为VDZ谷浓度<20μg/mL。研究最终确定了89例患者,平均年龄42.9岁。在90个总谷值水平中,61.1%为低谷值水平。在每8周给药1次(Q8周)的患者中,81.5%出现低谷值。当给药频率增加至每4周一次(Q4周)后,所有患者的VDZ水平均有所改善,但仍有30.6%的患者VDZ水平<20μg/mL。
研究还发现,第8周VDZ剂量与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 = 0.01)。第4周较高的VDZ剂量与较高的白蛋白(P = 0.02)、较低的红细胞沉降率(P = 0.04)以及较高的轻度疾病或内镜缓解的可能性(P = 0.01)相关。然而,VDZ水平与Q8周或Q4周的临床评分、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维生素D或血小板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VDZ谷浓度可能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此外,研究发现大多数Q8周给药患者的谷浓度较低。在这些患者中,基于TDM调整给药频率可改善谷浓度,并有助于大多数患者的内镜结果改善。
本文原文来自Med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