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上学感到焦虑或拒绝上学怎么办?
孩子对上学感到焦虑或拒绝上学怎么办?
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学校生活成为他们社会化的重要起点。然而,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对上学感到焦虑或拒绝上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把学校"fire掉"
"不上学"的行为,其实是一连串复杂适应、情绪、家庭、性格、压力等因素交织的结果。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从家庭向外到校园,就像将小鱼缸中的鱼苗放入水池里,孩子会在与朋友互动和学习中碰撞、成长。
大人或许自己也曾不想上班,抗拒的感觉或许很熟悉。提到困难上学的议题,首先需要区分恐惧还是拒绝上学,不同年龄于学习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状态,男女生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个体差异背后拒学上学会的原因截然不同。尤其是疫情期间,其实有点困难区分,甚至有倒置的状况,因为居家的常态让社会文化刺激减少,对某些困难到学校的孩子反而是另一开启学习的机遇。
考量不同的孩子性格与年段发展,在开学有不同的任务,他可能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需要时间摸索团体中的位置;有时是孩子本身气质在分离上特别敏感、面对压力回避;或是家长工作繁忙,比较少机会注意孩子情绪变化的前兆。
在家中与去学校间的"跷跷板"
思考"上学"这件事的推力与拉力,当"家"对孩子的吸引力大于"学校"的推力时,就会不想上学。常见的情形是家长包容度高,孩子仿佛在父母的位置一般,又遇到人际/学习挫折,逐顺水推舟窝居在家中。茧居的这些孩子可能会像小飞侠彼得潘,浸泡在3C电玩的世界中,想像自己全能且不用长大,荣格则用"永恆少年"来形容某些状态。
开学返回校园,对于孩子个人与家庭、学校各方面都可能相互影响着,可能让上学的过程更艰难。然而,透过有其他大人可以一起讨论思考,让纠结的状态更清晰、减少混论/退缩/焦虑等烦恼的状态,并继续回到生活滚动式修正,持续陪伴孩子并来回沟通,建立亲子间的默契。
孩子抗拒上学该怎么办?
回到校園系統實務, 缺席在義務教育中會牽扯中輟的標準,家長跟學校端必須密切合作,適度的約束並「推」孩子出家裡、「拉」孩子進學校,與學校合作是重要的第一步了解孩子遭遇那些困難、親師生溝通合作。
第二步是保有框架與生活作息結構,一天八小時在學校的時間若是在家會如何安排?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有沒有大人協助?接著尋求專業協助,讓其他的大人陪著一起思考孩子需求、父母角色、消化挫折情緒,可能進兩步退一步,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選擇、並堅定一致的態度。
關於上學焦慮,家長可以想想
多數家庭能夠順利的在開學的第一周到一個月間“調整時差”,大人小孩一起快樂上學,然而對某些孩子與家庭而言,面對變動會特別辛苦,可能孩子情緒浮動焦躁、甚至是焦慮抗拒、也連帶影響爸媽的情緒。
如何減輕焦慮、讓上學不是壓力,或許可以先想想:
- 孩子怎麼了呢?是發生什麼事讓他們情緒起伏、甚至不想上學?
- 你覺得他怎麼了?你希望孩子如何呢?你做過些什麼?那些方法有效/無效呢?
- 是否有共同照顧者/其他大人可以跟你商討孩子的狀況呢?
在日常中亲子携手面对与预备
诸多研究指出情绪稳定对于学习表现的影响甚鉅,那么面对孩子上学内在波动,亲子可以一起预备些什么呢?
第一,是在家吃早餐。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吃得好不只是健康,对于情绪稳定、专注学习都至关重要。赶时间的家长不妨前天晚上准备好食材,没有食欲的孩子可以喝点豆浆或是酌量摄取营养,再带个点心在身边。
其次,可以提早上学。五到十分钟预备,早一点的缓冲安定心情、有时间跟同学交流、不要最后进教室留下负面的印象。
最后,安排陪伴与倾听的时间与机会,亲子间的精心时刻。
陪伴孩子度过好的、坏的,并持续想着
孩子在学校的八小时,面对课业学习、同辈人际、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与事件,可能引发各种不同的情绪。通过亲子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调节情绪、催化亲密感,并承载所有好的/坏的经验,持续向前。父母都要上班也可以用小纸条、偶尔的简讯电话,传达关怀与爱意。
对孩子而言,爸妈开放且愿意陪伴,是最简单且重要的支持。大人示範稳定与开放的情绪状态,传达开放支持的态度、好奇陪伴,让孩子知道兴奋、焦虑、难受、挫折、满足,不同的感受与状态,都会像是海浪一样,随着进入学校的情形脉动来来去去,每一天都是值得细细经验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