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第二课:两仪、四象与八卦的哲学内涵
国学基础知识第二课:两仪、四象与八卦的哲学内涵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其中的两仪、四象与八卦理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在《第一课》里面,我们详述了“无极”与“太极”的概念和关系,“太极”乃是两仪之始,四象之初,《周易·系辞上》讲:“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在这里,“两仪”指的是阴阳,即阳仪和阴仪两种状态,乃大道之本。
关于“两仪”之说,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八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
其实说到底,“两仪”的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不仅代表着物质或现象的两面性,也象征着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如天与地、日与月、动与静等。
在《周易》中,“两仪”还用以指称客观世界之天地和筮卦中阴(- -)阳(—)两面的概念。
天地万物,世间万事,皆可概之为阴阳。
四象
四象(1)
四象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早指的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太极生两仪,是宇宙根本力量的第一变。在这一变完成以后,就产生了一个一级的“阴”和一级的“阳”。
然而这两个一级的“阴”和“阳”内部仍然存在阴阳的力量的作用,还是会继续演变。这样的结果,一级的“阴”就产生了“阴中之阴”——太阴和“阴中之阳”——少阳;一级的“阳”就产生了“阳中之阴”——少阴和“阳中之阳”——太阳。
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是第二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四象”。这个过程就叫做“两仪生四象”。
四象(2)
“两仪生四象”的过程涵盖了世间万物阴阳调和之理、此消彼长之势,为众人所熟知的“四神”、“五行”、“八卦”学说皆建立在“四象”概念之下。
四季
如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认为“'四象’即四时, 春少阳, 夏老阳, 秋少阴, 冬老阴也。“四象”为“春夏秋冬”四季, 以气候变化体现阴阳交替。
四神
在秦汉以后“四象”一词逐渐用来指代源于远古星宿信仰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群星,也称“四神”。于是易传四象与星宿四象相互融合,青龙表少阳主春,白虎表少阴主秋,玄武老阴主冬,朱雀老阳主夏。
四神
五行
为了更便于理解事物之间的生克关系,古人又用了四种常见的事物代替上述四象:木——少阳;火——太阳;金——少阴;水——太阴。
“土”位于四象中间,不包含在四象循环周期内,如何正确理解“土”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四象与五行的关键。
土为中央,中央可以无限小,小到一个点;可以无限大,大到与天地相同。“土”,可以理解为就是“天地”——有天地才有四方,没有天地就没有四方。
八卦
在四象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力量的继续作用,又生成了新的阴阳组合。
太阳分解为太阳之阳——“乾”,和太阳之阴——“兑”;
少阴分解为少阴之阳——“离”,和少阴之阴——“震”;
少阳分解为少阳之阳——“巽”,和少阳之阴——“坎”;
太阴分解为太阴之阳——“艮”,和太阴之阴——“坤”。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第三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八卦”,这个过程则称为“四象生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