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钓鱼人夜钓为何最怕“死鱼正口”?科学解释死鱼为何能“咬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钓鱼人夜钓为何最怕“死鱼正口”?科学解释死鱼为何能“咬钩”?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Q911QTS0517R7PC.html

在钓鱼人的世界里,流传着许多神秘而又略带惊悚的说法,“死鱼正口,收杆就走”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仿佛是一道无形的警示,让无数钓鱼爱好者在遇到这种奇异现象时,心生畏惧,甚至匆匆收竿离去。那么,为何钓鱼人会如此惧怕“死鱼正口”?死鱼又为何能“咬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又是否真的需要一见“死鱼正口”就立即收竿呢?

迷信传言那是“水鬼”给你挂上的,意思就是你打扰到它了,让你赶紧走,不然就会大祸临头。相信许多喜欢钓鱼的小伙伴也听过或者遇到过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小伙伴都会收杆走人,生怕遇到什么“水鬼”警告。

我们要明白,鱼类的觅食行为主要依赖于其高度发达的嗅觉系统。鱼类的鼻孔并非像我们人类一样用于呼吸空气,而是与鳃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嗅觉器官——嗅囊。通过水流经过鼻孔带入的各种物质,鱼类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周围环境中食物的存在,即便是在浑浊的水域或是夜晚,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猎物。然而,死鱼已经失去了生命活力,不再具备觅食能力,它们的身体也不会再主动游动。

那么,死鱼为何会“咬钩”呢?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鱼死后的一些自然现象。鱼死后,它们的身体会根据不同的条件表现出不同的浮沉状态。有的鱼会因为体内气体的积累而上浮至水面;有的则因为鱼鳔大小固定,死后仍保持在原水层,随着水流漂浮;还有的,特别是大型鱼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漂浮后,可能会因为身体被咬破或分解而再次下沉。

我们钓到的“死鱼正口”,往往属于第二种情况。这些鱼在死后仍保持着生前的姿态,包括嘴巴的微张状态。在野外环境中,鱼类的嘴巴通常会因为吞咽浮游生物和水而保持一开一合的运动。当它们死后,嘴巴往往会保持在微张的状态,但这种程度的开口通常不足以让鱼钩进入。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水体缺氧时,鱼类会为了获取更多的氧气而大口吞咽水,此时它们的嘴巴会开得很大。当这些鱼因缺氧而死亡后,它们的嘴巴往往仍然保持着大张的状态。

当这些长着大嘴的死鱼随着水流漂浮时,如果恰好遇到了鱼钩,就有可能因为鱼钩的触碰而引发鱼鳔的移动,进而被钓鱼人误认为是鱼咬钩而提竿。于是,一条看似不可思议的“死鱼正口”就这样诞生了。

既然“死鱼正口”只是自然现象的一种误读,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否真的需要立即收竿走人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非完全必要。然而,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收竿离开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方面,我们钓鱼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取食材或享受钓鱼的乐趣。一条已经死去的鱼,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钓上来,都不再适合食用。更何况,长着大嘴的死鱼很可能是死于水体缺氧等不利环境条件下,这样的鱼体内很可能已经积累了有害物质或细菌,食用后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从钓鱼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死鱼正口”这种奇异现象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恐慌和不安。在野外环境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及时收竿离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测,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全。

此外,长着大嘴的死鱼也往往成为了我们判断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正常情况下,野外的水体很少会出现严重缺氧的现象。如果频繁出现死鱼漂浮或“死鱼正口”的情况,那么很可能是水质出现了问题。此时,及时收竿离开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也是我们作为钓鱼爱好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