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军真有百万之众?曹操为何会输掉这场关键战役?
赤壁之战:曹军真有百万之众?曹操为何会输掉这场关键战役?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留下了诸多历史谜团。其中,关于曹军兵力数量、曹操为何失利以及华容道事件的真相,一直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将从史料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参战的曹军有百万吗?
《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率兵南下,实际有83万将士,号称百万。然而,历史上南下的曹军究竟有多少人?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曹军有二十五万、十五万,甚至只有五千人。在《三国志》中引用《江表传》的记载,周瑜向孙权私下分析,曹操从中原带来的兵力有十五六万人,收降的荆州水军约七八万人,故赤壁参战的兵力有二十余万人。周瑜的估计可信度较高,因为他是预定的主帅,且是在私下场合向孙权作简报,没必要夸大或缩小曹军人数。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古籍记载持怀疑态度,认为二十多万是曹操的全部兵力,南下的兵力肯定没这么多。有人甚至认为,所谓赤壁之战,曹军参战的兵力只有当阳追击刘备的轻骑兵五千余人。但这种说法会导致孙刘联军反而是以众打寡,与史实不符。
综合分析,曹操虽然需要在北方留兵以警戒游牧民族和关中军阀,但带十余万精锐南下是可能的。加上收编的荆州兵力,曹军参战兵力在二十余万人左右较为合理。
孙刘联军方面,《吴主传》记载周瑜和程普各领万人,加上刘备的旧部和刘琦的部队,总人数约四万多人,不足五万人。
曹操输掉赤壁之战原因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之后,曹操统一全国的雄心受阻,“三分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中国历史上后浪推前浪的一个典型。孙刘联军一方,诸葛亮、孙权和周瑜三人,全都是在35岁及以下,而曹操呢,那时年届五十四岁了。
从内在因素来看,曹操虽然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战略上占有主动地位,但他在赤壁之战中犯了兵家大忌。曹操在收降刘琮后,没有一鼓作气彻底打败刘备,而是停留在江陵按兵不动,给了刘备与孙权结盟的机会。这种战略上的失误,加上心理上的骄傲轻敌,是曹操失利的重要原因。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根本原因还是骄傲轻敌,一直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因此才会轻信黄盖的苦肉计,失去了平常的冷静判断。
孙刘联盟是曹操赤壁失利的关键外在因素。诸葛亮和鲁肃对孙权的有力开导,加上周瑜对当地地形和气候的了解,以及他高超的指挥才能,使联军的软实力得到大大提升。同时,曹军大规模感染伤寒等疾病,导致战斗力下降。作为主帅的曹操,由于过于轻敌自大,没有审慎应对各种变数,难辞其咎。
曹操如何走出华容道的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在华容道上碰到了关羽,只好赔着老脸,哀求关羽看在昔日放他千里寻兄的恩情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重义气的人,一个不忍心,就把曹操及众人全都放了。关羽放了曹操,违背了出发前在刘备、诸葛亮面前立下的军令状,回营后没法交待,诸葛亮要把关羽推出去斩首,幸好有刘备求情,才救了关羽一命。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山阳公载记》中记载,曹操兵败,在众将保护下通过华容道,天降大雨,地面泥泞,派人用稻草铺路后才通过的。走出狭窄路段后,曹操突然笑了起来,说如果刘备在这里放火,他们都无法活命。还说刘备和自己的智谋差不多,但他的脑瓜儿没有自己转得快。过了不久,刘备果真派人来放火,扑了一个空。
山阳公是汉献帝刘协被废后的封号,虽然帝位被废但地位还是不低,相信这话的真实度比较高。由此看来,关羽在华容道上放曹操一马,是个无中生有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未解之谜
赤壁之战的具体发生地点至今仍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水经注》记载:“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认可。
另一种观点认为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切合实际呢?留待后人深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