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杜氏名人杂考
中华杜氏名人杂考
你知道的杜姓名人有哪些?
子规啼血杜宇、势如破竹杜预、大小李杜杜甫杜牧、房谋杜断杜如晦、武林高手杜心五、没脾气杜月笙,杜姓名人可真多。
在探讨刘氏名人时,我们曾提及帝尧之子丹朱后裔刘累的后代中分出杜、范等姓。帝尧的陶唐古国本在河北保定唐县,做皇帝后迁往山西太原,唐县被舜封于帝尧之子建刘国,西周初年,山西太原、河北唐县一线的古唐国地盘被封给了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建晋,而将古唐国的后人迁往了杜。
那么这个杜在哪呢?陕西西安附近,古代有个杜县,而这个杜县的前身正是古唐国后人迁来建立的杜国(土方)。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桓,人称杜伯,风流倜傥,被宣王宠妃女鸠看中,杜伯不解风情,女鸠诬告于宣王而杀之,杜伯死后,其子孙以杜为姓,杜伯也就成为杜的得姓始祖。
杜伯之子杜隰叔逃亡晋国任士师(管刑法的),成为其后杜、士、范等姓氏的共同祖先。
杜的另一位得姓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酿酒祖师爷杜康,杜康是黄帝的一位负责粮食的大臣,有说杜康就是夏朝那位太康之乱后复国的君王少康。
武王伐纣的时候,四川一带古蜀国的开国君王杜宇(望帝)曾参与伐纣联军,传说杜宇死后变成一种鹃鸟,故称之为杜鹃(布谷鸟、子规),子规啼血的典故说的就是他。
西汉汉武帝的时候有个酷吏叫杜周,官至御史大夫,相当于现代公检法的最高领导,执法严苛称之为酷,但为官还算清廉,其子杜延年“麒麟阁11功臣”之一,为汉武帝之后“昭宣之治”的稳定局面做出了贡献。
杜周、杜延年这一脉,本居河南南阳,后迁陕西茂陵(陕西咸阳兴平),杜延年这一支迁杜陵(陕西西安),这一带正是杜氏的发源地,古代属京兆郡,因此杜延年这一支的京兆杜氏是杜姓的一大名望。
京兆杜氏中有东汉书法家杜操(杜度),以写蝎子样章草而出名;汉末曹魏名将重臣杜畿,史书评价其政绩“常为天下最”;杜畿之子杜恕,杜恕之子杜预,祖孙三代居高位,为人忠直,好学能干,杜预的主要功绩除了注《左传》订《晋律》还有西晋灭吴之战,势如破竹的典故即出于他。
杜预初仕曹魏,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次年即辅佐司马炎灭吴。
杜预以其文治武功得以同时进入文庙、武庙,成为中国历史上同时进文武庙的第一人,第二位诸葛亮直到清朝雍正二年才进文庙。杜预后代子孙中出了唐代著名的“大小李杜”之诗圣杜甫、《阿房宫赋》作者杜牧,杜甫是杜预三子杜耽的后代,杜牧是杜预四子杜尹的后代。
杜牧的爷爷杜佑,编撰有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通典》,是唐代三朝宰相,而京兆杜氏唐代一朝就出了9位宰相,除了杜佑一脉,著名的还有一位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人称“房谋杜断”的杜如晦。
杜姓名人还有,东汉经学家杜子春,刘歆弟子中唯一幸存并能解《周礼》者,经再传弟子郑众、贾逵等的努力,使《周礼》得以传播后世;东汉发明家杜诗(杜母),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东汉通儒,被称为“小学之宗”的杜林,对《古文尚书》的流传后世作出了贡献;曹魏音乐家杜夔传承古琴曲,其中名曲《广陵散》就是嵇康从其子杜猛处学得;西晋茶学家杜育,贾谧“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其著作《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
隋代佛教华严宗祖师爷杜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伏威;唐代诗人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唐代旅行家杜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经行记》的中国人;唐代才女杜秋娘,传为《金缕衣》作者,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传为《虬髯客传》的作者,晚年隐居青城山整理创作道教典籍。
进入近现代,晚清民国三大帮会之一青帮上海头目杜月笙,杜月笙有句名言“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晚清民国十大武林高手之一杜心五,是孙中山、宋教仁的保镖;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其女杜致礼嫁给了杨振宁。
文化演艺界,有主持人杜宪、杜海涛;演员杜志国、杜淳父子、杜雨露、杜汶泽、杜源、杜江、杜鹃、杜玉明、杜旭东;香港导演杜琪峰;歌手杜德伟、阿杜(杜成义);奥运冠军射击运动员杜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