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为什么是狗?
“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为什么是狗?
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一句"左牵黄,右擎苍",这句词描绘了苏东坡出猎时的英姿。其中"黄"代表狗,"苍"代表鹰,这种用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本文将从礼仪规范、历史典故和文学传统等多个角度,探讨这种象征手法的来龙去脉。
古代牵犬礼仪
《礼记·曲礼上》记载:"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牵马或羊送人可用右手,但牵犬则用左手。这里的"效"是进献的意思,"效马、效羊、效犬"就是进献给对方马、羊、犬,"右牵"、"左牵"是进献的礼节。郑玄的注解是:马和羊用右手牵是因为"用右手便",犬用左手牵是因为"犬龇(zī,意思是张开嘴露出牙齿)啮人,右手当禁备之"。孔颖达则进一步解释,更加清晰:"马羊多力,人右手亦有力,故用右手牵掣之也。犬好龇啮人,故左牵之,而右手防御也。"
狩猎文化中的象征
古人常以牵犬擎鹰显示狩猎时气概之豪迈。《太平御览》《羽族部·卷八十三》引《史记》记载:"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今本《史记》是这样记载李斯临刑时的场景:"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太平御览卷第九百二十六·鹰部》引《后汉书》记载:"崔骃与窦宪笺曰:'今日汉阳太守率吏卒数十人,皆臂鹰牵狗,云(说)欲上幕府(指大将军窦宪的幕府)。夫鹰犬所获,不过雉兔,斯乃细人(见识短浅之人;小人。)之事。'"今本《后汉书》无此段描写。
文学中的象征传统
"苍"代"鹰"、"黄"代"狗"前人已有。以"黄"借代"狗"非东坡首创,至少在晋代就已经出现。如:东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其所营也,非荣(显荣;富贵。)则利。或飞苍走黄於中原,或留连杯觞以羹沸,或以美女荒沈丝竹,或耽沦(犹沉溺。)绮纨(犹纨袴。指富贵之家或其子弟,含贬意。),或控弦以弊筋骨,或博弈以弃功夫。"
唐·皇甫枚《王知古》记载:"而直方(张直方(?-881年),男,范阳(治今北京城西南)人,唐朝将领。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之子。)飞苍走黄,莫亲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之职,往往设罝罘(jū fú,泛指捕兽网。)于通道(大路;畅通之路。),则犬彘无遗,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有不如意者,立杀之。"
后来"飞苍走黄"还成了成语,专表示打猎。
历史人物的记载
《梁书·张充传》记载: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亲张绪,是齐朝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闻名于前朝。张充年轻时,不秉持操守,喜好安逸游乐。张绪曾经请假回到吴郡,刚进入西城,遇张充出去打猎,左手架着鹰,右手牵着狗,遇上张绪的船到达,张充便放下绳索解开袖套,在水边叩拜。张绪说:"一人而做两种事,不是太劳累了吗?"张充跪着回答说:"我听说三十岁而能自立,我现在二十九岁了,请等到来年再恭敬改变。"张绪说:"有过错而能改正,颜氏子有这种美德。"到次年,便修养自身改变节操。学习不满一年,涉览多种书籍,尤其通晓《老子》、《周易》,能够清雅地谈论玄理,和堂叔张稷都有好名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左牵黄,右擎苍"这句词不仅体现了苏东坡出猎时的英姿,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古人对礼仪规范、狩猎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