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种类、主产地和用途:无烟煤、焦煤、肥煤、瘦煤、弱粘结煤、气煤、长焰煤、褐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煤的种类、主产地和用途:无烟煤、焦煤、肥煤、瘦煤、弱粘结煤、气煤、长焰煤、褐煤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4/09/6362438_1138438216.shtml
煤炭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根据煤化程度和工艺性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无烟煤、焦煤、肥煤、瘦煤、弱粘结煤、气煤、长焰煤、褐煤等主要类型。这些煤种在含碳量、挥发分、密度、硬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独特的用途。
无烟煤
- 特点:含碳量高,一般在 90% 以上。挥发分低,通常在 10% 以下。密度较大,硬度高。燃烧时不冒烟,火焰短,发热量大。
- 产地:山西阳泉、晋城,河南焦作、永城,贵州部分地区等。
- 主要用途:优质无烟煤可用于合成氨等,可制造化肥。陶瓷、锻造等。民用燃料,用于取暖、烹饪等。
焦煤
- 特点:含碳量较高,一般在 80% - 90%。挥发分适中,粘结性强。胶质层较厚,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
- 产地:山西吕梁、临汾、长治,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枣庄,河南平顶山,安徽淮北等地。
-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炼焦,生产焦炭用于冶金行业。
肥煤
- 特点:含碳量高,一般在 80% 以上。挥发分高,粘结性极强。胶质层厚度大,加热时产生的胶质体多且流动性好。
- 产地:山西霍县、古交,河北开滦,山东兖州等地。
- 主要用途:炼焦的重要煤种,可提高焦炭的强度和耐磨性。
瘦煤
- 特点:含碳量较高,一般在 70% - 80%。挥发分较低,粘结性较弱。胶质层厚度较小。
- 产地:山西沁水、西山,陕西韩城,河南许昌等地。
- 主要用途:配煤炼焦,可提高焦炭的块度和强度。
弱粘结煤
- 特点:含碳量一般在 70% - 80%。挥发分较高,粘结性较弱。加热时产生的胶质体少且流动性差。
- 产地:山西大同。
- 主要用途:动力用煤,也可用于气化等。
气煤
- 特点:含碳量较低,一般在 70% 左右。挥发分高,粘结性较强。产生的煤气多。
- 产地:山西吕梁、大同,陕西延安,山东济宁,黑龙江鹤岗等。
- 主要用途:炼焦配煤,可产生较多的煤气;动力用煤。
长焰煤
- 特点:含碳量较低,一般在 70% 以下。挥发分高,通常在 40% 以上。燃烧时火焰长。
- 产地: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
- 主要用途:动力用煤,用于发电、工业锅炉等。
褐煤
- 特点:含碳量低,一般在 40% - 70%。挥发分高,水分大。热值低,外观呈褐色或黑褐色。
- 产地: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云南昭通,黑龙江鹤岗等地。
- 主要用途:发电,由于热值低,通常需要大规模的燃烧设备。气化,生产合成气。部分可用于生产腐殖酸等化工产品。
最后,大家通常所说的 “几号煤”,不同矿区的煤层编号是根据其自身的地质情况自然编号的,且在不同矿区之间并不统一。例如在河北南部矿区的 9 号煤层,与山西的 15 号煤是基本对应的。一些常见的矿区会有多个煤层,比如山西阳城阳泰集团竹林山煤业有限公司开采的矿区有 3 号至 15 号煤层;阳泉矿区有 2 号、3 号、6 号、8 号、9 号、12 号、13 号、15 号、16 号等多个煤层,其中 3 号、12 号、15 号为主要可采煤层。具体的煤号分布因矿区而异,无法一一列举。
热门推荐
十问5G: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5G网络?
《千里江山图》的身世之谜
防水硅胶密封胶的性能特征
有些人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天生就比其他人快
屋里太干,爱打呼噜
铜会导致人体中毒吗?
如何提取CAD图的矢量数据库
房地产政策调控新信号出现,南京有二手房东连夜跳价100万
一文了解WB-BCA法
3个九和4个九的黄金哪个好?一文详解黄金纯度区别
揭秘食品保鲜黑科技:进口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守护舌尖上的新鲜与安全
证券资管产品是什么?券商资管产品安全吗?
环境声音分类的深度 CNN 模型
项目式学习:有源带通滤波器设计
“杜比全景声技术详解”
关于日本虎杖草的40个事实
一文讲清楚!广东职称评审各级学历要求(初级+中级+高级)
法定监护人需满足哪些条件?
皮肤莫名出现瘀斑怎么办?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系统诊断工具简介
虚拟旅游足不出户,也能畅游世界名胜古迹
芝麻的功效:芝麻的营养和健康吃法
120万一针抗癌药,安徽首位患者治疗成功,30天肿瘤消失
人机融合即将成真!纳米机器人杀死癌细胞,肿瘤生长抑制70%
调查|“11元海景房”背后的银滩楼市:低价拍卖博眼球成套路,新房价高出二手房3倍
农村自建房发生安全事故,房主是否因事先约定“一切安全事故由承包者负责” 而免责?
“斩”字的意思和解释,“斩”字的成语和组词
梦见自己飞起来了:探索梦境的深层含义
法律伴身边 旅游没烦恼!
洛阳开展食品安全现场培训,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