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德寺的建筑让我惊奇
武汉古德寺的建筑让我惊奇
武汉古德寺是一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寺庙,它融合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的风格,堪称佛教胜地一大奇观。
在我去武汉自由行之前,网上介绍位于汉口的古德寺是值得打卡的景点。当我走进古德寺,确实让我惊奇。它不是我想象当中的一般寺庙建筑,而是充满了异国情调。
古德寺体现着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的风格,作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寺庙,它与我们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雄宝殿迥然不同。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建筑的特色,堪称佛教胜地一大奇观。
古德寺里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它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楼顶上的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
圆通宝殿为一层的单体建筑,呈上塔下殿式结构。其正立面采用中国传统的横向长方形,十柱九门。在雕塑、装饰等等细节上,揉入了东南亚小乘佛教、汉传大乘佛教和藏传密宗三种教派的元素。
宝殿顶部的中间拱升为三角形,在其最高处供奉着释迦摩尼佛。顶部共有九座尖塔,我们从下面任何一个角度向上望去最多只能看到七座塔体。这种错落有致的格局,与缅甸的佛教建筑阿难陀寺相似。
宝殿的一大二小拱券门洞和一大二小的玫瑰圆窗的造型,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哥德式教堂的风格,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圆通宝殿正方形的单层外廊式殿堂,体现了古希腊巴特农圣庙的风格,显得雄伟大气,庄严神圣。一眼望去雄伟壮观。
圆通宝殿
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即1877年。那时,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土坡。后来一位法号隆希的游方僧人来到此地,在这里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寺庙,起名为古德茅蓬,其中的古德,是“心性好古,普度以德”的意思。这就是古德寺的前身。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让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惊恐万状,立即把清廷最精锐的北洋陆军主力调遣湖北,又派全部海军战舰溯江而上,前往武汉镇压革命军,阳夏战役一触即发。阳夏战役的阳是指汉阳,夏是当年汉口的旧称夏阳。
作为京汉铁路进入汉口的第一道门户,刘家庄车站成为了革命军防卫汉口的最后一道防线,双方在此开展了激烈的战斗。现在这里的头道街至二七路一带,都是当年阳夏战役的最初战场,古德茅蓬也处于其中。
在刘家庙之战中,革命军奋勇杀敌,常常有“枪伤未愈者,力请再上火线,因之伤口复发,终至不治。”
于是在昌宏法师的带领下,古德茅蓬的僧众冒着枪林弹雨,对革命军伤员展开了救护。战后,有三千余具烈士遗骨被埋在古德茅蓬旁边。
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没有忘记古德茅蓬的义举,专门对其提出了表彰和资助。
1912年4月,孙中山来到武汉视察,期间专程前往古德茅蓬旁边的墓地纪念烈士。同年,湖北军政府对古德茅蓬一侧的烈士冢进行修缮。“仿西人公坟园式建筑一切”,“将该丛冢四面周围护铁栏,栽植花木并竖立石柱,高标铜旗,以垂不朽而志纪念”。
古德寺这个名字也是从这时候产生的。1914年,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亲笔为古德茅蓬题名,将古德茅蓬改名为古德寺。
当我站在古德寺念佛堂大楼前的荷花池旁,回望眼前的圆通宝殿,令人感慨!
念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