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再生气,也不要在这5个时候骂孩子,否则后悔一生
【原】再生气,也不要在这5个时候骂孩子,否则后悔一生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孩子犯错时踢孩子一脚,而是拉孩子一把。父母越爱孩子,就越要学会克制对孩子批评欲,注重时间场合的选择。
古训有云:“卑幼有过,慎其所以则让之者”。意思是说,在孩子存有过失时,父母责备他们的时候应当慎重。
父母虽对孩子拥有教导的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能够滥用职权,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
想要教育好孩子,批评孩子的时机也很关键。正所谓时机不对,努力白费。不顾时机地责骂孩子,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容易伤害孩子,造成一生的悔恨。
在养育孩子的途中,我们难免会因为孩子生气。但在这5个时候,即使再生气也要克制,尽量不要骂孩子。
吃饭不责
一些父母,总喜欢在饭桌上,边吃饭边教育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压力和伤害。
网友@光芒的老公,就经常喜欢在饭桌上挑孩子的毛病,常常因为“筷子拿得不对,吃饭快”等小问题大骂孩子,导致孩子每天吃饭都盯着爸爸,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又被骂,吃饭也吃得不放心。
在网上,有不少网友纷纷自揭伤疤,谈起饭桌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后遗症:
“从小肠胃不好,长大也不愿意同父母亲近”;
“三十多岁了仍旧噩梦连连”;
“很害怕同父母一起吃饭,为了避免被骂宁愿吃剩饭冷饭或者不吃饭”
……
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心疼。
饭桌教育到底有多伤孩子,正像一位网友这样形容自己感受的那样:“我那段时间,觉得饭桌上的不是菜,而是审我的刑具。”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不对,就忍不住要批评,却忽视了这种饭桌教育带给孩子身心双重伤害的弊端。
生理上,情绪的压抑、内心的恐惧导致孩子不能踏实地进食,容易损伤脾胃;
心理上,会让孩子在家庭中感觉到危机四伏,不利于孩子核心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一声声刺耳的责备,还会引起孩子的抵抗情绪,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根源。
而因此带来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伤害,孩子终其一生都难以治愈。
其实,饭后教子,同样不会让教育效果打折扣。
有一段时间,我去听了教育讲座,专家建议家长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训斥孩子。
从那之后,我一改之前的错误,儿子有错我也忍到等他消化差不多再进行教育。
令我惊奇的是,儿子反而比以前更能听进去我说的话,也更加黏我了。
我渐渐明白:一顿带有批评意味的饭,无法改造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但却足以击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
家人闲坐,本应该是一个人最幸福、最放松的时刻。
在吃饭时,尽可能多与孩子谈一些欢快的话题,促进孩子健康同时,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众不责
曾看过一个母亲在公开场合揍孩子的视频:
地铁上,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不知犯了什么错,他妈妈先是狠狠掐他的脸,活生生将口罩从孩子脸上扯了下来,随后又不留情面地将孩子的帽子打掉,孩子害怕地不敢动。
做完这些,这位妈妈仍旧不依不饶。她抢过孩子的书包,扔在地铁上,做出了让众人大跌眼镜的行为:逼迫孩子当众下跪。
周围的乘客看了,纷纷上前劝说: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强、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让他大庭广众下跪都不合适。
这位妈妈却回怼:“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
下车后,这位妈妈自顾自下了地铁,小孩子忙不迭地跟上,看得人有些心酸。
可能这位母亲还在为取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成果沾沾自喜,却不知自己的行为早已撕碎了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埋下一生的阴影。
有网友评价这件事时说:“也许多年以后,这个小男孩早已不记得当时惹妈妈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他被逼下跪的耻辱感,则会伴随折磨他一辈子。”
教育的目的,不是当众宣扬孩子的罪行,请不要当众指责孩子。
很多父母,总是喜欢“人前教子”,孩子犯错,总喜欢拿到人前遛一圈、当众砸孩子的场子,以此让孩子“长记性”。
殊不知,孩子再小,也有面子。
在人前将孩子的面子扒开,只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无地自容。长此以往,只会收获一个低自尊、低自信的叛逆孩子。
教育孩子,尊重比批评往往更加有效。
下一次,在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妨先关上门,只有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才能自尊自爱。
低谷不责
在一场节目里,金靖谈到自己有难事从不向父母倾诉。原因是父母难以给她提供好的情绪价值,反而加重她的痛苦。
每次金靖遇见困难,告诉父母时,他们不像别人的父母那样询问事态或者宽慰几分,反而会骂金靖。
有时候,金靖因为工作没有做好,内心十分难过低落,向父母倾诉。
父母的第一反应永远是“那你要反思自己”“那你要看自己有什么问题”,从来没有给过半分的正向反馈。
父母的态度,让原本就苦闷的金靖更加难过、内耗。渐渐地,金靖再有什么低谷的时候,都选择一个人熬过去。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玫瑰的父亲,却是个反例。
每一次玫瑰陷入低谷和迷茫,他从不会审视批判女儿,而是加以引导与宽慰。
婚后的玫瑰陷入了困顿,她哭着跟爸爸说自己想工作,又想考证,如今又怀有身孕,极度迷茫。
父亲听后,耐心地宽慰她“人生长着呢,干完一件事再干另一件事”,一下子抚平了玫瑰在低谷期的焦躁。
听过一句话:“孩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遇到事情,或者发生事情后,父母是如何和孩子相互交流的。”颇为认同。
孩子是吸收父母的情绪长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与反馈,对孩子构建自我认同感以及后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孩子陷入低谷期时,父母积极的情绪价值,能够带给孩子前行探索的安全感和勇气;反之,不断地打击只会让孩子遭受二次碾压摧残,让孩子本就受伤的心再度遭受创伤。
他人的否定,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时的挫折;但父母的否定,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贯穿一生的伤痕。
会让孩子变得无助、逞强,为了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以后即使遇见难题了,也不会给身边人求助,活得辛苦而无助、拧巴且痛苦。
孩子越是处于低谷,越是需要家长提供情绪价值,安抚他们的内心,将其从崩溃低谷的边缘拉回正轨。
父母的情绪价值越高,孩子的内心便越富足,富足的孩子,比普通人更有心理能量来抵御人生路上的风雨飘摇。
高兴不责
自媒体博主Lily,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很难过的事情:
今年五一假期,Lily打算犒劳一下自己,准备用自己的积蓄出去旅行一趟、给自己充充电。
当她高高兴兴地将好消息分享给妈妈时,迎来的不是对面发自内心的喜悦、反而被母亲狠狠批评一番。
得知此事的母亲立即拉下脸,指责她浪费钱,不为父母考虑,对不起家中人的辛苦。
一瞬间,心中的喜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负罪感。
母亲的一次次扫兴,导致她即使经济独立了,也不敢怎么花钱,反而产生了花钱与享受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种父母,就是网络上流传的“扫兴式父母”,每当你向他们分享开心的事情时,总会被浇上一盆冷水,他们不仅不能共情到你的快乐,反而还会让你的情绪值急速下降、坠入冰窟。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即将他人与自己的生活彻底区分开来。这对当下的父母来说,是最应该学习的。
很多父母之所以扫兴,本质原因是将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认为自己和孩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这种父母,一边为孩子负重前行,一边控制孩子;一边为孩子付出所有,一边剥夺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一次次扫兴,会让孩子的情绪大起大落,反复失望,最终会让孩子失望性隔离,选择渐渐疏远父母。
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孩子的“低配得感”,不断压抑自己的喜好。最令人痛苦的是,小时候的不配得感,在成年后会时常发作,反复给孩子带来风暴。
养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将自己与孩子进行“课题分离”,付出而不捆绑,让自己做自己,让孩子做孩子,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忧惧不责
讲书人樊登,曾分享过他儿子嘟嘟的一个故事。
一次,嘟嘟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茶杯。
闯了祸的嘟嘟,脸涨得通红,吓得快哭了。
看见惊恐的儿子,樊登并没有责备,而是马上抱起儿子安慰道:“没关系,没伤到人。”
随后,樊登帮着儿子一起收拾了碎渣子。
一切收拾好后,樊登回过头来问儿子:“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学到什么?”
嘟嘟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以后要去空旷的地方玩。
这次小风波,平稳地度过了,没有给嘟嘟带来丝毫阴影,反而还让他学会了规避类似的错误。
仔细想想,倘若樊登老师第一反应是劈头盖脸的责骂,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放弃玩球。
教育孩子,最考验的是父母。孩子犯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
倘若父母失控地指责,只会让孩子走入极端,变得惶恐不安,造成孩子的胆小怯弱,为了避免犯错而不敢尝试与冒险;
反之,父母仁慈的接纳、耐心的引导,不仅能够让孩子知错就改,还能让孩子内心滋生勇气,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披荆斩棘。
李玫瑾教授说:“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
作为父母,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施暴者,而是应该真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给孩子撑腰。
有父母撑腰支持的孩子,内心拥有满满的安全感来源。无论外界如何动荡、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始终保有一份定力,稳步前行。
著名作家唐·艾里姆曾说过:
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此为圭臬。父母的管教,不应该成为压垮孩子的稻草,而应该成为拯救孩子的绳索。
都说父母是爱之深责之切,但若是随时随地的指责,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生的水火。
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孩子犯错时踢孩子一脚,而是拉孩子一把。父母越爱孩子,就越要学会克制对孩子批评欲,注重时间场合的选择。
饭桌上克制责备,能够滋养孩子的幸福感;
人前需克制责备,能够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低谷期克制责备,能够保护孩子的价值感;
愉悦时克制责备,能够提升孩子的配得感;
忧惧时克制不责,能够保护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所以,在孩子犯错时,不妨宽容一点,耐心一点,克制一点,选取合适的时机场合再对孩子进行教育,方能将批评的正向作用发挥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