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影视特效,不只是“炸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影视特效,不只是“炸裂”……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jpchinapress.com/static/content/2024hualiu/2024-05-08/1237789946711397780.html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日本引发好评如潮。这部电影不仅有着扣人心弦的剧情,更以其出色的影视制作技术,将未来科技呈现得栩栩如生。

“震撼!很棒!完全超出我的期待!”这是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看完《流浪地球2》后给出的评价。


图:《流浪地球》日本和德国的上映海报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自上映便在日本引发好评如潮。不仅仅是日本的观众,全球的电影爱好者都被这部中国制作的科幻大片所震撼。这部电影不仅有着扣人心弦的剧情,更以其出色的影视制作技术,将未来科技呈现得栩栩如生。

有网友“辣评”:现在中国的影视特效,把以前的“廉价”远远甩在了身后。

《流浪地球2》离不开这“科技三巨头”?

如果说《流浪地球》让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国也有自己“炸裂”的科幻片,那么《流浪地球2》则又是一个全新“开始”。正如影迷们所评价的,“这是中国式科幻美学的巅峰”。

在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里,17座摄影棚、102个科幻类主场景,同时还配备了数字车床、3D打印、激光雕刻等设备,为《流浪地球2》保驾护航。

与前作相比,《流浪地球2》完成的特效镜头达3000多个,其中特效技术的应用更加成熟,视觉效果也更具中式科幻的魅力。

“像利用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进行剧本预演这项技术,在《流浪地球》第一部时还没有,”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总裁孙恒勤介绍,2019年,虚拟化制作平台搭建完成,《流浪地球2》剧组就启用了这个平台。该平台由扫描系统、动作捕捉系统、虚拟拍摄系统三部分组成,许多原先好莱坞大片中才能用到的设备和技术,现在都能在这里实现。

《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主创团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东方影都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构建的一个虚拟空间里拍摄“整部戏”。即“预拍摄”,在一个虚拟拍摄空间里,演员穿上带有标记点的动作捕捉服,摄像头就可以实时计算其运动信息,生成人物骨骼动画,传输到虚拟引擎里,剧组就能看到“变身”后的演员和场景渲染在一起后的画面,相当于“把抽象的剧本进行了可视化预演”。


图:在《流浪地球2》中用到的“穹顶光场”

对于《流浪地球2》制片人、编剧龚格尔来说,“这样更有的放矢,更加精确。比如说这个环境当中有两面墙是拍不到的,我们就不会花更多的钱把它做细致。”

正式拍摄中,电影里的“太空电梯”长镜头格外“出圈”:轿厢带着巨大的火焰,笔直攀升,飞向漆黑的宇宙,伴随着节奏强劲的音乐,镜头跟随着轿厢弹射的轨迹,不断向太空中延伸,最终,镜头牢牢锁定在一座巨大而精美的环形太空建筑之上。

据该片主创团队介绍,这一场景是靠物理特效与数字特效实现的。为了拍摄出太空电梯的快速升降,需要对光影造型进行整体设计和随时调控。具体来说,在前期拍摄时需要实体灯光造型设计和现场灯光阵列DMX(数据多路转换)的控制与配合,到了后期则需要数字绘景和合成技术的加持,其中虚拟场景光影效果融合的难度超乎想象。

“科幻电影本身体量非常大,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实景。而摄影棚搭建和科技手段,成为电影拍摄的关键。”孙恒勤说。在《流浪地球2》拍摄现场,就有一个随时待命的“精加工车间”,落实《流浪地球2》每一件道具,确保每个镜头的完成都精致用心,这里有着永誉传媒、希娜魔夫工作室、海好影视等多家幕后创作的心血。影片里的月球车、歼20驾驶舱、太空舱等道具目前就存放在产业园的三号影棚里。孙恒勤介绍,这些道具的细节非常讲究,即便在观众看不到的道具铭牌上,蚀刻的字符都经过精心设计,而且铭牌上每个编号都有依据和来历,经得起内行推敲。

此外,电影中,图恒宇(刘德华饰演)潜入深海连接网络服务器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而这场戏正是在东方影都的水下制作中心拍摄完成。工作人员介绍,演员克服身体和心理的挑战,专业地完成拍摄任务;而水下影棚的恒温技术(可保持32℃),四壁及底部设置有固定景片的锚件,紫外线消毒杀菌系统……为拍摄提供了便利、舒适、安全的环境。

在中国电影影史上,《流浪地球2》是迄今唯一一部实现了从虚拍棚剧本可视化预演到摄影棚拍摄的全程科幻片,也是唯一一部实现了云端5G的媒资管理和现场拍摄的直播推流工程的科幻片。据东方影都影视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流浪地球2》中有少量在纽约、冰岛等海外拍摄的场景,得益于5G和云传输技术的发展,剧组实现了在东方影都影棚内实时与海外拍摄团队沟通并操控拍摄,如同在现场拍摄一样,极大地节省了制作成本和周期。


图:《流浪地球2》中有大量的海外镜头,主创团队建立多个国家拍摄小分队,与摄影棚内实现实时画面推流直播

而且,拍摄现场用了高效远距离的实时无线视频信号传输,加上实时的影像细节调整控制,真正地实现了在拍摄现场监看最终上映级别的影像。

在《流浪地球》系列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后,中国电视剧版《三体》《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等科幻影视剧的出现,也掀起了一股科幻影视的创作热潮,用技术将中国科幻场景呈现推向新高度。“科技创新,让中国的‘科幻大片’‘奇幻大片’,从梦想照进现实。”孙恒勤这样感慨。

中国仙境、不存在的“路”……,都能“造”出来

如果说诸如《流浪地球》《三体》这些对未来场景的刻画展示了中国影视制作技术在呈现未来科技方面的能力,那在中国影视制作中,还原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场景也是中国影视制作技术探索中一项特别的存在。多年从事电影美术指导工作的李大鹏也认为这是中国影视作品的独特优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山水、唐诗宋词等元素潜移默化地融于作品之中,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审美和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为中国电影增添了色彩。”

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制作团队通过精细的建模和渲染技术,再现了古代长安的繁华景象。在《新神榜:杨戬》中,团队更是将蓬莱仙境打造得如梦如幻,绚烂夺目,开场绚烂的蓬莱仙境短短几秒钟,单镜头模型面数140亿,文件大小达5TB,全片渲染总时长达4.1亿核小时(中央处理器消耗量,以核乘小时数来计量),需要几千台服务器24小时连续工作。这些场景不仅视觉效果惊人,更通过细节的处理,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自然风景的呈现方面,中国影视制作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在电影《封神》中,制作团队在一万平米的超大摄影棚里重现了墨脱原始森林的壮观景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而在动画电影《深海》中,制作团队更是独创了“粒子水墨”风格,将留白写意的水墨和具体写实的三维创新结合,中国画传统色彩与西方印象派美术交融,营造出梦幻般的深海世界。

“中式美学+现代科技”,在李大鹏看来,中国影视剧正以此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在仙侠剧中,中国影视制作团队也充分发挥了文化优势,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仙术特效。#长月烬明的特效有一千多分钟#十二神陨落特效燃炸!等词条在电视剧《长月烬明》播出之后不断登上热搜榜。通过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输出高精细化程度的镜头,让《长月烬明》展现极高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以神魔大战为例,一面用特效强化主角,打造出了席卷战场的效果,一面用特效渲染大战在云端的环境局势,凸显了战事的宏伟壮观、人山人海,更以多层次的云层交互,打造出了变化诡谲的战斗场地。

此外,在打造具有年代感的城市街景方面,中国影视制作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比如电视剧《繁花》中的“黄河路”,这条“路”其实在2020年就已被拆除,周边的街景也早就变了样。那这条“黄河路”是怎么拍的?制作团队利用LED虚拟拍摄技术(XR),成功打造出了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黄河路”,也塑造了一个充满年代感的上海。

在虚拟制片影棚中,拍摄背景既非实景也非绿幕,而是在LED墙上显示的画面。这些画面或写实或梦幻,依据影视创作者的需求,任何场景都可以被显示。

给金刚鼠做5000万根毛,让刘德华“返老还童”

除了“不存在”的景,还有很多如表情等细微的部分,也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特效制作技术得以实现。

影视剧里的灵兽大多采用CG特效制作。像《花千骨》里的糖宝、《捉妖记》里的胡巴、《陈情令》里的温家大黑狗、《玉骨遥》里的神龙……这些灵兽的毛发、皮肤、动作等都需要通过特效技术来还原。以《独行月球》中的金刚鼠为例,其皮肤毛孔的制作也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制作团队通过CG数字特效技术,不断修改材质和光线追踪参数,最终给金刚鼠做了大约5000万根毛发。

毛发的制作不只是皮肤上的一层,而是会精细到肌肉、毛孔的走向、以及毛发的运动轨迹,还有袋鼠的呼吸感……这些都是通过特效技术模拟出来的。每一帧都需要花费20个小时来渲染完成,全片加起来有600多人参与了视效镜头的制作。

而《封神》中的“雷震子”“九尾狐”等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制作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AI)动作捕捉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捕捉真人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再将其应用到特效角色上,使得神兽们能够呈现出逼真的动态和表情。

除了“造”神兽,也能给人“做手术”。《流浪地球2》故事中的人物年龄比第一部更年轻,于是,吴京和刘德华的“返老还童”效果基于AI算法得以实现,运用的是微米级别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这台搭载了148台高速同步光源以及影视级相机阵列的系统,能够以极高的速度与精度采集人体面部亚微米级别的材质细节,捕捉表情变化中细微的肌肉运动,自动输出细致到毛孔、纹理的超写实数字人脸模型,不仅可以让演员外貌变年轻或变老,还能完成各种各样的表演内容。


图:电影里利用技术给角色“换脸”

让人脸变得年轻,技术团队的做法是,拿到演员吴京年轻时候的表演素材,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500多万次的迭代,之后它学会把吴京比较老的样子变成年轻的样子。在刘德华的“变脸”上,导演郭帆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贴近观众理解的年轻模样,而不是刘德华年轻时候的样子。针对刘德华的单独镜头,工作人员首先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基础年轻化的处理,再通过大量手工修复呈现出最终的“变脸”效果。

在整部电影中,该片主创团队制作了1000多个面部特效,就连郭帆也坦言,最难的特效是做人脸。

“AI演员”与真人演员难以分辨?

有时候,一部影视作品中,并不是需要把角色变年轻,而是彻底制造出一个“演员”。

“什么?二壮居然是AI演员?也太像真的了吧!”一位网友在弹幕上提到的二壮是近日热播的漫改剧《异人之下》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在原著小说中就是通过脑电波与外界互动,所以此次用数字人替代传统影视特效技术,呈现出的虚拟形象,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超写实的效果,更在演技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了首例成功参演真人剧集的超写实数字人。

其实“二壮”并不是第一位AI明星。世界上第一位虚拟歌手林明美诞生在日本,随后初音未来、中国的洛天依等二次元虚拟歌手也逐渐崭露头角。

近年来,中国各大影视平台也开始朝着超写实的人类形象发展。数字人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演员出现在影视剧中,像《神女杂货铺》中的“果果”、《二十不惑2》中的“虚拟演员202”……这些数字人演员不仅外观逼真,更能够通过AI技术实现复杂的表情和动作,使得观众难以分辨其是否为真人演员。

除了“造”演员,AI还能只凭几句话、几个词生成一部作品,这就要提到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了。今年2月,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播出,运用AI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此后,中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也被推出。

AIGC的核心在于其能够模拟人类的创造力,依赖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数据,自动生成连贯、有逻辑、规模化的内容。在微短剧创作中,这意味着可以快速生成剧本草稿、角色对话和情节概要,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

在李大鹏看来,目前AI作为新生事物虽然还代替不了人的情感和电脑,但“它在影视制作、影视加工、美术特效、画面生成、AI算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后期成片的时间概率。”

未来, AI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它可以成为编剧的得力助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迅速评估作品的潜在价值;它也可以成为多语种剧情介绍的平台,让全球观众都能无障碍地欣赏到优秀的影视作品……

那么,AI既能写剧本、又能画场景、当演员,那还需要真人吗?

目前,艺术创作与技术合成的最大区别是给出的指示与口令。AI技术的“文生剧本”“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和“文生音频”这些重要功能都极大程度依赖“图文”等素材的人工确认。也就是说,技术可以替代艺术生产的一部分工作,但技术不能够替代人脑的创意,尤其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口令以及逻辑还是依靠人去创造的。

善用AI等技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影视故事内核的重要性。一部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华丽的画面和震撼的特效,更需要一个深入人心、引人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对人性的探讨,可以是对历史的追溯,也可以是对未来的展望。

好团队+好技术+好故事,或许就是中国影视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