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自恋是世界的新秩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自恋是世界的新秩序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35021

自恋,这种曾经被视为个体心理问题的现象,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社交媒体上的自我炫耀到职场中的过度竞争,自恋行为似乎无处不在。本文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

自恋:一种“肤浅”的体现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定义为“一种自大自负、渴求万人瞩目同时缺乏同理心的普遍行为模式”。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幻想无限成功、青春貌美、爱情理想,坚信自己与众不同,自命不凡,善于利用他人,嫉妒心强,傲慢无礼,缺少洞察力,只求建立肤浅的“亲密”关系。

自恋者往往将爱情视为一种肤浅的体验,注重兴奋、认可、外貌和成功。他们的爱情往往是“有形无质”——只是表面的爱,热恋时轰轰烈烈充满诱惑力,一旦开始日常生活便陷入不适和空虚。在爱情方面,自恋者往往是短跑运动员而非马拉松运动员,一开始轰轰烈烈但却难以持久,基本都是肤浅的“一见钟情式”和“轰轰烈烈式”的爱情故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早期生活环境和主流文化。

早期环境主要是指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海因茨·科胡特和奥托·克恩伯格是研究自恋型人格的两位主要理论家,两人虽然都赞同自恋源于亲子关系,但观点又略有不同。科胡特专注于一种称之为“镜映”的体验,也就是孩子在现实中始终需要获得父母认可的体验。如果缺乏“镜映”这一过程,孩子们童年时期所形成的世界观将不成熟。

克恩伯格认为,孩子的父母如果缺乏同理心(即父母自恋),孩子们将在今后的一生中情绪冲动,最终他们的外在世界看似丰富充实但内心世界却空虚落寞。他们还会将精力过度地放在父母所看重的方面或技能上。由于他们从未学过情绪调控这样的技能,因此他们精于包裹自己,沉浸于自己的成就世界,自然而然就会在自身的才华中膨胀,变得自负自大起来。

近年,精神病专家亚历山大·洛温在一本关于自恋的书中提到,自恋的形成常常与童年时感受的羞愧感和屈辱感相关连——这些感受往往来自于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通过权力控制孩子的一个典型行为就是但凡出错,必严厉斥责。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嘲笑的孩子,或者那些来自感情淡漠的家庭(“别哭了,有那么糟糕吗”)的孩子,他们学到的是人际关系中权力最有效、感情最无用(换句话说,他们学会了权力胜于感情的道理)。最终,这也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利用权力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自恋与病态的自恋

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能力、个性、洞察力和判断力。自信是在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通过经验验证和不断培养形成的。自信之人,善于解决问题,长于压力管理,懂得自我反省,凡事观察透彻,思维表达清晰,能够掌控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自信之人具有良好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清楚自己的分量,因此从不担心会受到他人及其观点的威胁。

真正自信之人不会产生空虚感,能对自己的情感和自我意识掌控得当,能对他人产生同理心,情真意切。而自恋之人与之恰恰相反。不幸的是,乍看之下,自恋之人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高度评价自己,而且往往表面上表现成功,所以人们很容易误以为他们是自信之人。但是,自恋之人的主要特征是——缺乏同理心、傲慢无礼、不尊重他人观点、自命不凡、自负自大——与自信之人的特点格格不入。

自恋:一种流行病

2008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吉恩·特文格,一位著名的自恋心理研究专家,与其合著者对全美国1.6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在25年的时间里(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6年),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数上升了30%。有趣的是,她发现自恋现象的上升幅度与同一时期人们所观察到的肥胖现象的上升幅度不相上下。

在《自恋大流行》一书中,特文格和坎贝尔通过数字和研究结果对自恋问题进行了精确归纳:自恋是一种流行病,人人都会受到影响。如所有流行病一样,无论你本人是否受到感染,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自恋是一场大规模流感——最终,要么你自己感染上流感,要么就要照顾那些感染了流感的人,要么就要承担起那些因为患病而无法工作的人的工作。在一个自恋已经成为流行病的世界里,如果你本身不是自恋之人,那么你可能就会生活在病态自恋者的阴影之下,给你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现代科技似乎助长了自恋行为的滋生,强化了自恋者寻求认可和受人赞美的心理。各种先进设备、社交媒体和与他人分享生活的愿望,都是长期驱动力,促使人们将自我外包出去,依赖外部世界去做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即调节自我意识。20多岁的成年人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概率远远高于65岁以上的成年人。很大程度上这很可能就是年轻人依赖于科技的副产品。四处发布自拍照片和长期寻求认可的文化压力和文化规范,让许多具有自恋行为的年轻人误认为自恋是一种正常现象。

文化助长了自恋的滋生

我们一边高声痛斥霸凌者,一边却又为他们提供伤害他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霸凌行为。每天花费数小时,甚至是毕生的时间分享自己的照片,只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文化精神,将追求赞美和虚荣的心理上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你的品行好不好无所谓,只要长得好看就能获得赞誉。对他人的同理心如同古老的录像机一般过时淘汰了。

自恋造就了一种幻觉文化。幻觉文化远不只体现在晚宴上的自吹自擂,也不是低级乏味的电视节目,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过度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我们所陷入的幻觉文化,是自大自负之人的幻觉,是一个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独处能力的市民的幻觉。他们不可能静心独处,即使表面上看着是孤身一人,繁杂的社交媒体也不会让他们感受到丝毫的孤独感。“不”这个词已经过时了。人们活着就是为了受人关注,有时为了让自己的“伪生活”能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甚至不惜制造“假生活”。

媒体民主化也就意味着任何有手机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名人。我们以井蛙之见培养孩子的自尊,确保人人有奖杯;大学和教育机构成了炫耀的“品牌”而不是学习的场所;人们以标准化测试和评估智慧,夸大分数之风,任其猖狂肆虐。曾经紧密团结的团队已被关注者和点赞的人取代。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心理都出现了大问题。

整个人类世界不再友善。肆意侮辱他人、匿名在电脑上敲下刻薄的字眼、社交孤立,只关注“我”而不是“我们”等行为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就像自恋者一样,我们只知我行我素,无视自己的行为,言语尖酸刻薄,这都成了当今的普遍现象。现在看来,人们不再与人建立相互融洽的关系,而是建立起了针锋相对的关系。当我们的文化充斥着自恋行为,人人都成为自恋之人时,我们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是惨重的代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