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桩,太极拳涵胸拔背与真正放松的秘密
浑圆桩,太极拳涵胸拔背与真正放松的秘密
浑圆桩是太极拳练习中的基础功法,正确的站桩姿势不仅能够帮助习武者修炼内功,还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浑圆桩的正确站桩方法,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势、呼吸方法以及站桩的养生功效。
见了几个朋友站浑圆桩,胸含得很明显,甚至可以说是缩胸了。这是不对的,这种姿势会造成气血被人为隔断,不光出不来功夫,时间长了还会出毛病。所谓含胸拔背者,应是涵胸拔背。涵者,于虚空之内蓄、容、养也。人前胸到后背这一大块空间,实则为人身极重要的气血运转中枢,也是内家出功夫的关键。
要始终保持这个空间的蓄、容、养,才能使任脉、督脉和中脉畅通,为气血修炼打下基础。人驼背从哪里驼的?就是这里。经脉阻断,气血不张,慢慢就驼了。大家明白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就很容易理解所说的涵胸拔背。所谓涵胸,不光是不能含着胸,还要在自然状态下有微微挺拔之意。而拔背,是耳后高骨耸立。
耳后高骨往上一引,后背自然混元。后背浑圆与前胸空涵,就能达到所说的蓄、容、养。有句话叫“挺胸抬头”,其实关键是挺胸。无论是谁,精神萎靡时一个深呼吸前胸一挺顿时精神就来了,秘密就在这里,你把这个运转中枢调动起来了。当然,要求是意思挺拔,而后肩井穴、曲池穴一松,气血才能到手。
关于站桩重心放在脚后跟的问题,不如说是把重心用在脚后跟。你刚开始功夫不到,还没得气,感觉自然很辛苦,等气血上来了就好了。为什么说要在脚后跟和前脚掌之间转换,你累了就可以变一下,体会气血运行的不同。脚后跟起大筋,走两胯中转尾椎连接任脉、督脉和中脉,易骨易筋易髓并非是三套独立的功夫。
人立着的时候什么状态最放松?你看平时的姿态里横七竖八什么姿态的人都有,看似舒服,其实比过一会更难受,就得再换姿势。一般这样的人都是身体元气不足了,骨架子撑不住,所以就要斜靠着、跷二郎腿。告诉大家,立着的时候最放松的姿态就是脊柱正直的时候,无论站着、走路还是坐着,正直了最舒服。
惟有脊柱正直,任脉、督脉和中脉才能畅通运行,五脏六腑也才会不受任何的压迫而正常工作。比如在飞机上,空间狭小,无论你靠那里都靠不长久,一会肯定得累,但是你坐直了就能松下来,很长时间都不会感觉到疲倦。这个道理和昨天说的涵胸拔背的道理是一样的。武术是生命学,健康长寿也离不开这些东西。
一定要先把浑圆桩学会,并站好,因为以后还有很多关于养生的东西告诉大家,都和这个浑圆桩有很大关系,你不会就无法学习。按照架势和要求站好了,一开始要找松、空、静,不必太在意姿势是否正确。有很多人被姿势给奴役了,变成不是自己在站桩,而是姿势在站桩,就怎么也不会,怎么都别扭。先松!
放松,内在是精神松,一无牵挂则无所不松,做不到可以用精神寄托法:一是体会洗热水淋浴、热水从头部慢慢流向脚底后浑身放松的感觉;二是体会走累了回家躺倒在床那一刹那放松舒服的感觉。站好了哪不得劲就故用故用,也就是前面说的蠕动几下,搞舒服了往舒服里头站,怎么舒服怎么站,怎么放松怎么站。
下面说第二个养生窍门,就是要及时排便。食物在胃肠那个封闭的、近四十度的空间里会变成什么样子?进入大肠后如果不能及时排出,里头的腐败物质一方面会被大肠吸收进入血液,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影响大肠功能。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温开水,然后站上浑圆桩,一般几分钟后就会便意明显,等到顶上门了就去厕所。
这个方法还可以治长期便秘的老毛病,对身体好处很大。一段时间以后如果你发现大便都飘起来,而且排便过程非常痛快,好像肠子里头有润滑一样,那么你的肠胃系统功能就很青春了。排干净了就去盥洗,然后练练早功,轻松自在,练完了一碗热姜汤,再出去吃早点,那叫一个精神焕发。早点不怕饱,吃多吃好。
浑圆桩,其档步成二字马步,或作八字马步。详细方法如下:
两足并行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两足尖指向正前方,或略成八字。两腿屈膝下蹲,初学或体弱者,可采用稍微屈膝的“高桩”;久练者应采用大、小腿之间弯成135度角左右的“半桩”。
重心放在两腿之间,足心含虚,全足踏实。上体自然正直,头顶起、裆落下,精神提起,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立身安舒(图一)。
其身法基本要领与太极拳架全然相合。
在屈膝下蹲的同时,两手由两侧回环上提,环抱于胸前,使两掌心与乳心遥遥相对,中间相隔一横拳半。两手十指和掌心也遥相对应,两手指尖之间,相距一横拳左右。两掌心朝里而略为朝下,腕根塌沉,掌心含虚。
两肘须略低于腕部,并用意里裹。全身务须有下沉的气势。
这种两臂环抱的站桩姿势,在技击意义上含有“守中”的意思。
即:以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一线为中心线,使全身重心自然地落在两足之间的中心,这样,身法与裆步自然中正安舒,稳定性好,其所以置两臂、两手于圆周线上,乃是含有防御和待机反击、抢攻之攻守意识。
因此,腋窝要虚,而两胁空隙相对的要实。两腋虚,则臂部弹性充足,伸缩余地较大;两胁实,则边门不易受侵。但腋虚胁实是结合两臂、两肘来说的。
两臂即要用意外撑,又要用意里裹,这是有意识地锻炼两臂的掤撑之劲,兼含待机掤发击敌、以及守中防护心窝、胃院、胁腋等部的职责。
在此姿势的基础上,一旦化静为动,只须以肘为轴,举手向上即可护及头面,落手向下又可防守裆膝。
这充分说明武术站桩与养生气功站桩,在要求上是不尽相同的。突出地表现在武术站桩的心理意志训练、放松训练、耐力训练、形态训练和呼吸训练等等,几乎无一不与武术技击要求密切相关连。
如此站定后,两眼向前平视,不怒不闭,息心静气,无思无虑。
先轻轻摇晃一下身躯,觅得最适中的重心垂直点。然后大口吐出浊气,以鼻深纳清气三至五度。继而气敛神凝,舌抵上腭,以鼻缓缓呼吸。
一般可采用腹式正呼吸法,久练者也可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气贴脊背,呼气时沉于丹田。
“气沉丹田”一词,通常泛指腹式呼吸法,而这里也借指腹部鼓荡的自我感觉。
但切忌做得过分,尤其不宜仿效硬气功表演者那样把大、小腹肌都收紧贴到脊背上去,须知太极拳主张取法于自然,而不应强硬造作。
初练站桩的人,只须纯任其自然地练习,每日一次,每次三五分钟;然后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递增至30 分钟。
这样持之以恒地练习,就会自觉下盘日趋稳实,腰腿有功,丹田之气充盈,四肢内劲也相应增加。
与此相类似的,而仅仅在手势上稍有变化的桩式很多,都可统称为“混元桩”。例如:
一、在上述“浑圆桩”的基础上,使两手成握拳式,此即为“抱月桩”。
二、在抱云桩的基础上,两手心转腕外翻,使手心稍向外并遥相对应,如双手合抱一足球,此即为“抱球桩”。此式两手拇指指尖朝里与乳心遥遥相对,中间相隔一横拳。
那么,浑圆桩从头到脚该如何做好呢?
一、 头颈:头顶虚悬、虚灵顶劲。
头部百会穴好像有根虚拟的绳子把头部轻轻吊起悬在空中一样,转动轻灵,不对颈椎产生额外的压力压迫而变形。
通常我们会有两个表象:一是经常下颚前翘,颈椎过分向后弯曲,导致颈部供血不畅、僵滞扭曲,进而会压迫通过颈部的血管经脉,造成头部营养供给不足。
二是当你稍微活动一下颈椎,若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造成供血障碍或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颈部嘎嘎有声,这是筋腱椎骨已经有些僵滞的表现了。
如果你去寺庙,注意观察一下大殿的菩萨,菩萨仪容庄严,你注意看是看不到鼻孔的,因为头顶虚悬,下颚微收,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提醒自己头颈直立,不要后仰也不要一直做低头族。
二、眼睛:眼光内收,双目垂帘。
眼光先内收,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的耷拉下来,不加紧闭的意念。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让局部气血通畅,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保持心神内敛。我们经常说的闭目养神,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肝开窍于目,闭目而使精魂不散。一定要记得放松后再闭眼,站桩时千万不要东张西望。
三、舌:舌抵上腭
初学者,可以不用刻意去做舌顶上鄂,防止因你不习惯反而造成舌头紧张。只需放松就可以了。等你站桩站到一定程度之后,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阶段,稍加意念舌顶上腭,也是不迟的。而那时你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放松的要领,而不至于因为照顾舌顶上腭反而造成紧张。
四、 肩:沉肩拉长。
我们经常把沉肩和坠肘在一起说,当肘部向外或向下引,这时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就会出现一个凹,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和趋势。
五、 腋:虚张腋下。
要求腋下不要紧夹,要放松腋部好像空虚能放下一个乒乓球(或者一个鸡蛋)那样的感觉。如果沉肩坠肘做好了,就可以体会到虚腋的感觉了。开腋,除了便于肩臂气血的通常外,还能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压迫,从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畅。
六、 肘:坠肘横撑。
不管站桩还是打太极拳时,都要意念肘部有外展下坠的意念和趋势。
七、腕:立腕平直。
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时候,腕横纹小指侧也就是尺骨尽处有向前的意念或趋势。
八、指头:放松伸直。
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五指张开,手指之间像夹了根香烟似的。
九、胸背:含胸拔背。
感觉像抱着一颗很大的树,是尽力要抱全,抱住的意思。含胸,也是为了胸部更好的放 松。腰部,平时我们直立时,腰命门一带是向前弯曲的,站桩时,我们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门向后凸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保持前述身体姿势的要求,就需要稍曲膝来配合了。
十、 腹部:放松呼吸。
小腹只需放松,就自然达到要求了。放松放松再放松,就这样,小腹慢慢感到充实,胸部慢慢感到空旷,就是过去常说的宽胸实腹了。
十一、 裆:圆裆。
裆部要有撑圆的趋向或意念。
十二、胯:撑胯。
胯部放松,找到撑胯的感觉,其实是尾闾向前卷自然而然的。
十三、腿:放松。
人体的整个重量平时直膝承担,力量多由骨骼对直承担,而屈膝后,参与承担体重的筋骨肌肉就有所不同,初始会觉得较直立更费劲或容易疲劳。这时候对腿的要求就是紧中求松,在保持姿势的前提下,在逐步锻炼腿部耐受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放松,再放松。
十四、膝:微曲放松。
曲膝的程度,以膝盖不超过脚尖为标准。,为了命门微微的后凸,需要曲膝来配合。
十五、脚:脚踏实地,无妄用力。
一般的桩法讲究两脚平行向前,但是有些特殊的桩法会有不同的角度。身体中心落在脚上,根据不同的桩法要求,落点也不太一致,但是大多都要求在涌泉一带,也就是脚的偏前1/3左右。
十六、脚趾:自然落地。
脚趾自然落地,但是有些特殊的桩法要求用力扒地(例如伸筋拔骨桩),则需要根据具体桩法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