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七“飞豹”:一位首飞35周年老兵的未来
歼轰七“飞豹”:一位首飞35周年老兵的未来
2023年12月14日,是歼轰七“飞豹”首飞35周年的纪念日。这位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老兵”,不仅开创了中国自主设计作战飞机的先河,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歼轰七的创新之处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冲天飞豹”
在《歼-16:重任在肩,众望所归》一文中提到:歼-16,是中国空军从师法苏联到实现“中国方案”的一次重要实践。但如果说谁是“中国方案”的第一个实践者(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尝试者”),可能并不是歼-16,而是歼轰七。
在歼轰七之前,我国的作战飞机基本处于仿制苏联战机的阶段,可以说是“有什么用什么”,而不是“要什么有什么”。
在仿制的有限的几款战机中,歼击机中的歼五、歼六和歼七都属于苏联定义中的“前线航空兵使用的歼击机”或者通常所称的“前线歼击机”,歼八虽然属于自研机型,但是接近苏联定义中的“防空航空兵使用的歼击截击机”,也就是和苏-15等飞机的定位类似,如果换成我们自己的定位就是在歼-7的基础上放大机体,增加留空时间,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具有较强的截击能力。
在苏联的前线航空兵使用的飞机中,除歼击机外,还有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等。所以,强五以及后来的歼轰七,并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定义和模式,具体到歼轰七,另一个佐证就是在于其竞争的机型中,有南昌提出的强六和沈阳提出的由歼八改进的歼击轰炸型,换言之,我军当时到底需要一种强击机还是歼击轰炸机,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所以说,歼轰七并没说完全摆脱苏联的定义和模式,但是在上文中提到歼轰七是中国空军从师法苏联到实现“中国方案”的尝试者,而且“取得历史性突破”,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
一、歼轰七较早体现了“任务确定机型”的理念
歼轰七,除像苏-24“击剑手”前线轰炸机那样强调对地轰炸任务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海攻击,因为我国的南海方向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是当时现役战机由于航程、作战半径等硬指标不达标,均不能有效覆盖南海方向执行对海攻击任务。同样道理,也没有一款战机能够对南海方向提供远程的空中保护,也就决定了需要一款具有足够远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既能对海攻击,又能有相当强的空战能力的战机。
事实上,在歼轰七处于研制开端阶段的七十年代,苏联是没有一款这样的飞机的。所以,歼轰七的研制虽并未完全摆脱苏联的模式,但却是我国第一款基于“自主任务定位”研制的,既满足空军需求,又能满足海军需求的歼击轰炸机,其研制理念已经接近美国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而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实属超前而且难能可贵的。
二、同时摆脱了米格的影子和可变后掠翼陷阱
所谓米格的影子,既在过往仿制的米格歼击机的气动布局基础上,研制歼击轰炸机。过往仿制的米格歼击机,特别是歼七和在其基础上研制的歼八,归根结底贯彻的都是高空高速的理念,并不适合对地和对海攻击,所以纵观战后所有的米格战机,除可变后掠翼的米格-23改进成米格-27作为攻击机使用外,其他的米格飞机鲜有执行对地和对海攻击任务经历。
沈阳提出的歼八改进型方案的出局,身上带有浓重的“米格影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可变后掠翼陷阱”,首先是因为可变后掠翼技术本身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在我国当时的技术能力下短期内难以突破。第二个原因,就是可变后掠翼的优势是建立在先进的控制系统基础上的,在这方面美国是比较厉害的,这也是美国的F-111、F-14和B-1在可变后掠翼方面"玩得比较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苏联早期的米格-23、苏-24等因为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比较简单,导致其效能和优势并未有效发挥,而且显著地降低了安全性,导致事故频发。
南昌的强六方案在当时来看尽管气动布局设计超前,但是在我国当时的技术能力下,是难以突破的。如果坚持这个方案,会严重推迟服役的时间,甚至即使研制成功,也会因为控制系统等原因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而歼轰七身上,除了大角度后掠的水平尾翼有点米格的味道外,其他方面诸如机身两侧进气、双轮前起落架、外八字后起落架,略向下垂的机头等,都与先前的米格机有很大不同。同时,歼轰七采用了常规布局的中等展弦比的悬臂式上单翼,未采用复杂的可变后掠翼,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研制难度,确保了最终的研制成功。
三、研制中体现的先见之明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后来的改进和发展,证明歼轰七在研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先见之明。
例如采用双发和串列双座布局,确保了歼轰七较大的机体空间以及较小的飞行阻力,事实证明并列双座的布局除同时期的F-111和苏-24外,后期只有苏-34采用,而包括美国的F-15E,苏俄的苏-30系列、我国的歼-11BS、歼-16等都采用的串列双座。串列双座的构型更有利于保留空战能力,提升拓展空间,更有利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重任务战斗机”。
再如歼轰七破天荒地首次采用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尽管斯贝MK 202是60年代的产品,但却出自于大名鼎鼎的罗尔斯罗伊斯,其可靠性和相比涡喷发动机的节油表现,对于确保歼轰七的任务范围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正因为歼轰七,使我国在苏-27引进之前就接触和感受到了涡扇发动机发展潜力,从而彻底终结了在涡喷7和涡喷13的发动机基础上的小修小补,也果断中止了继续发展难以成器的“昆仑”发动机,而将极大的力量投入到“太行”发动机的研制之中,最终三十年磨一剑,成就我国首款具有先进水平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为后续新机型的井喷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豹爷”的未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探讨
对我国的战机,网友亲切地称之为“爷”,例如“七爷”、“八爷”及“豹爷”。
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豹爷”的未来及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如何?
歼轰七在服役之后,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改进型为歼轰七A,而公开的最新改进型为歼轰七A2,同时似乎还有电子战机型,网友亲切地称之为“咆哮豹”,但是这款机型是一款独立的机型,还是在上述两种机型基础上简单加装电子战设备改进而成尚不得而知。
另外,网络上还曾经流传歼轰七B机型,后续并未见其服役的消息。
综上所述,歼轰七A2是目前已确认的最新的改进型。
所以,对于歼轰七的未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专家的观点如下。
第一、歼轰七A2对航电系统进行了深度改进,武器系统也与时俱进,基本可以挂载我军现役主力的对地、对海武器。在歼-16装备数量仍显不足,且需要担负较多的防空任务在前提下,歼轰七仍然将定位于一款成熟、成本可控的、可信赖的歼击轰炸机长期服役,作为对海、对地攻击的利器;
第二,参照美国F-16,F/A-18等飞机的经验,歼轰七将较多地承担电子战飞机的任务,作为歼-16电子战机型的有效补充。
第三、歼轰七未来的将聚焦航电和机体,以及与之匹配的武器的升级,航电是在歼轰七A2的基础上继续改进,机体则是基于延寿和提升强度,有可能在部分机体增加复合材料的比例。除此之外,大概率不会对整体的气动布局进行改动,至于换装发动机,可能性还是有的,但要在先进中推能够成熟可靠,而且机体结构改动有限的前提下。
总之,“冲天飞豹”将继续冲天,“豹爷”爷将继续战斗在岗位上,这位试飞三十五年的老兵将在中国军队的序列中长期存在,再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