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电锯:MG42通用机枪
希特勒的电锯:MG42通用机枪
MG42通用机枪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发的一款经典武器,以其极高的射速和独特的设计闻名于世。本文将从其命名、历史背景、技术特点以及使用情况等多个维度,为您全面解析这款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的传奇机枪。
1944年年中,一名德国士兵参与了法国城镇卡昂周围的激烈战斗。他携带了具有折叠两脚架和可拆卸的鼓皮带容器的轻武器——MG42。
基本信息
MG42,为德文Maschinen 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MG42为纳粹德国于1942年研发并且就役,基本上是依照使用7.92 毫米子弹的武器作为开发依据,并且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枪,不过最后是两款机枪一起沿用到战争结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极快,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
1944年年中,一名德国士兵参与了法国城镇卡昂周围的激烈战斗。他携带了具有折叠两脚架和可拆卸的鼓皮带容器的轻武器——MG42。
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原称MG34/41机枪。1943年的突尼斯会战德军首次装备该枪,命名为MG42通用机枪,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二战结束时,该枪已生产423600挺。50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毫米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只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做了些改变。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毫米枪弹。MG42式机枪的另一重要改型枪是MG3式其供弹机构不仅使用标准的DM1式弹链,也使用DM6式和美国的M13式弹链。
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毫米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毫米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毫米机枪。该枪可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作为重机枪使用。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协约国一致同意大力打压德国的军事实力,因此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制造重机枪。
《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德国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的德军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能装备先进武器)。其实几乎从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就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放缓却始终没有停顿。
到了1930年代中期,德国军队采用的MG34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现代通用机枪。由于采用弹链供弹和快速更换枪管的能力,使MG34的持续火力比BAR或ZB26等轻机枪要强,而重量则比其他火力持续性能差不多的重机枪(如马克沁、维克斯等)要轻得多。虽然MG34的性能表现得很好,但也有其缺点,就是对灰尘较敏感,尤其在泥泞和严寒的东线,此外MG34的生产成本也太高,耗时长,即使工厂开足马力也无法满足战争扩大的迫切需要。
MG34通用机枪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纳粹德国国防军在1937年举行了一个取代MG34的竞标项目,有三家公司参与其中,分别为:德贝尔恩的约翰奈斯-格罗斯富斯(Metall-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瑟默达的莱茵金属-博尔西希(Rheinmetall-Borsig),和爱尔福特的斯坦伯格股份公司(Stübgen)。
在1939年,一个委员会选中了格罗斯富斯研制的MG39原型作进一步的研制,格罗斯富斯公司提交的方案采用枪管短后坐操作和滚柱闭锁枪机,基本上是立足于MG34进行大幅度的改进,而另外两个竞争方案则采用导气式装置的新设计。有趣的是,格罗斯富斯公司以前并没有生产轻武器的经验,其专业是在冲压钢(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钣金提灯),负责带领该公司设计小组的维纳尔·格林也只是冲压技术专家,擅长的技术是大规模生产,他和他手下的一批工程师在负责该项目时对机枪还一无所知。接下这个项目后,维纳尔·格林便到军队中与机枪手进行言谈,熟悉机枪的特点和效用,积极寻求来自士兵们的建议。最后,他利用了毛瑟兵工厂设计的枪机系统(据说这种机构的真正首创者是波兰人埃德华·斯特克),并纳入了他从军队机枪手中得到的意见,和吸取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完成了设计工作。
二战中德国伞兵利用MG42捍卫蒙特卡西诺的废墟,袭击同盟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维纳尔·格林的MG39原型在结构上广泛采用冲压件和点焊、点铆工艺,生产工艺简单,只要75个工时就能完成,而MG34则要用150个工时(减少50%);MG39的生产成本降低到250马克,而MG34则是327马克(减少24%)。
MG39的基本操作和MG34也是很相近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惯MG34的士兵能迅速习惯新的机枪。除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变外,MG39最大的重大变化就是取消了鞍形弹鼓供弹的功能,使该武器只能使用弹链供弹,此外又简化了开放式瞄具的设计。虽然生产加工的要求降低了,但在试验中MG39的可靠性也比MG34要好。在1941年完成了试验和评估工作后,便进行了大约1500挺的小批量生产和部队试用。军方在1942年决定正式采用该枪,并使该枪投产,于是最终的MG39/41生产型被重新命名为MG42。到二战结束时,MG42一共生产了超过400,000挺(战时MG42的生产数量按下表)。
结构特点
枪管护木结构
1-卡笋;2-折叠式盖;3-弓形座;4-表尺;5-固定托板;6-准星;7-卡笋;8-衬套;9-消焰器;10-支柱套筒;11-盖环;12-套箍;13-导槽
开、闭锁动作和加速动作示意图
(a)闭锁前:1-枪管节套;2-闭锁滚柱(置于机头闭锁卡槽中);3-机头;4-机体;5-楔铁
(b)完全闭锁状态
(c)开锁瞬间:6-机匣定型板上的开锁斜面
MG42的受弹器
1-受弹器盖卡笋;2-大拨弹杆;3-小拨弹杆;4-压弹板;5-双臂杠杆;6-外拨弹齿;7-内拨弹齿;8-受弹器盖
MG42的原理和MG34基本相同,也是采用枪管短后座,枪口有助退器,利用火药气体来加速枪管后座。不过MG42的枪机采用滚柱闭锁式和开膛待击,枪机组由枪机头、两根滚柱、击锤套、枪机体和一个大的复进簧组成。当枪管和枪机后坐时,机匣上的定形板开锁斜面迫使闭锁滚柱向内靠拢,此时,滚柱挤压枪机内楔铁前部,使机体加速后坐,直到滚柱两端脱离闭锁支承面,实现枪机开锁。闭锁时,当机头进入节套、即将复进到位时,楔铁前部斜面使滚柱向外运动进入节套内的闭锁槽内,实现闭锁。枪管复进装置兼有复进和缓冲双重作用,它分别由4根弹簧、推杆、导杆和顶圈组成,统一安装在一个套筒内。作复进簧时,4根弹簧由前向后依次工作;枪管后坐即将结束时,4根弹簧同时工作,弹簧的综合刚度大大增加,起到了缓冲作用。
机匣和枪管护筒是一个整体,由一块钢材经挤压、切削和冲压成形,然后焊接和铆接,最后形成一个矩形截面的长形枪身。前部为枪管护筒,有一些椭圆形散热阤,右侧有一个长形开槽用于拆卸枪管。拆卸枪管时,只需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地将枪管托出,射手可抓住枪管尾端直接把枪管从枪管护套中拉出来。新枪管插入后关闭盖环和卡笋就可以了。整个更换枪管的动作过程很简单,训练有素的射手只要几秒就能完成,但缺点是灼热的枪管必须戴上石棉手套才能拉出。
两脚架的MG42
三脚架的MG42
对空瞄具
二战中使用MG42的纳粹德军
缴获MG42的美军
民间爱好者射击MG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