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中日军舰炮火力浅析
1937年淞沪会战中日军舰炮火力浅析
在分析淞沪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失利的原因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军之所以不敌日军,是因为交战地区靠近海岸,日军得到了来自海上战列舰的舰炮火力支援。这种观点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不准确。本文将详细分析淞沪会战中日军舰炮火力的真实情况。
“出云”号装甲巡洋舰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初期,日本海军投入第3舰队参战,该舰队共包括29艘舰船,具体编成为:
- 第10战队:“出云”号装甲巡洋舰(旗舰),“天龙”号、“龙田”号轻巡洋舰;
- 第14驱逐队:“菊”号、“葵”号、“荻”号二等驱逐舰;
- 第11战队:“安宅”号、“鸟羽”号、“保津”号、“势多”号、“比良”号、“坚田”号、“热海”号、“二见”号炮舰,“栗”号、“梅”号、“莲”号二等驱逐舰,“小鹰”号炮艇;
- 第5水雷战队:“夕张”号轻巡洋舰,“嵯峨”号炮舰;
- 第5驱逐队:“春风”号、“松风”号、“朝风”号一等驱逐舰;
- 第13驱逐队:“吴竹”号,“若竹”号,“早苗”号二等驱逐舰;
- 第16驱逐队:“芙蓉”号,“刈萱”号,“朝颜”号二等驱逐舰。
“天龙”级轻巡洋舰
从上述编成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并未出动战列舰参战,重巡洋舰也未参与。舰队中唯一配备重炮的军舰是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该舰装备2座双联装阿姆斯特朗203毫米主炮。然而,“出云”号是日俄战争时期的老旧舰船,其主炮射程有限,与二战时期的203毫米舰炮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舰队中的轻巡洋舰装备140毫米主炮,一等、二等驱逐舰装备120毫米主炮,炮舰的火力则更弱。
随着战事发展,日本海军于1937年10月20日组建第4舰队,与第3舰队共同组成中国方面舰队,由长谷川清任司令官。第4舰队以连云港以南海域为作战区域,协同第10军登陆作战。第4舰队配备的最大口径火炮是第8战队的3艘“长良”级轻巡洋舰,即“鬼怒”号、“名取”号和“由良”号,各装备7门140毫米主炮。第4舰队的其他分舰队主要由驱逐舰和炮舰组成,舰炮口径并不大。
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
至于日本海军投入的航母,如第1航空战队(“龙骧”号航母和“凤翔”号航母)和第2航空战队(“加贺”号航母),主要依靠舰载机进行作战,舰上火炮并未对岸射击。
国军在淞沪地带修筑的永久性工事按能抗击150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设计,因此日本海军舰船上的绝大部分舰炮无法构成有效威胁,只有“出云”号装甲巡洋舰的4门203毫米主炮具有威胁。然而,“出云”号的203毫米舰炮是几十年前的老式火炮,已经不能连续射击,整个淞沪会战期间仅发射了3炮。
在实际作战中,日军舰船主要部署在长江口,少数部署在黄埔江,距离大部分国军阵地有一定距离,许多阵地不在舰炮射程范围内。此外,日军舰炮命中率不高,即使使用侦察机引导也难以精确校射,效率很低,甚至出现过炮弹落入日军自家阵地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出于节约舰炮寿命的考虑,在整个战役中仅发射了3337发各型炮弹,与日本陆军的炮弹消耗量相比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淞沪会战中对国军威胁最大的并非日本海军的舰炮,而是日本陆军配备的大量重炮,如150毫米榴弹炮/加农炮、240毫米榴弹炮,甚至还有305毫米榴弹炮。国军的永久性工事根本无法抵御日军240毫米榴弹炮、305毫米榴弹炮的炮击。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