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贵州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挑战及未来——以册亨县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贵州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挑战及未来——以册亨县为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hinaglobaldialogue.com/2024/10/08/mental-health-of-left-behind-children/

贵州册亨县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改善措施正在实施?本文以册亨县为例,深入探讨了这一社会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处于情感欠缺状态,得到的关注和爱护很少。让孩子在成长时期,该学到的东西没学到,该建立的关系没建立。”贵州册亨县的公益组织“大山小爱”的负责人周老师分享道。

贵州乡村留守儿童占儿童中的大多数,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缺乏相关的认知和关注。

现状和挑战

乡村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缺乏父母的陪伴。据中国网统计,截止2020年,全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693万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合计1.38亿人,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46.4%。

在贵州的板万村,有60-70%的儿童都是留守儿童。其中,板万幼儿园的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在性格上经常表现出不自信、敏感、脆弱的特点。“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的关照是非常重要的,比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一点。小朋友如果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他会更加自信,会更加愿意去探索世界,也不害怕探索世界,愿意与善意的成年人互动,也会从成年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板万幼儿园支教了四年的志愿者佳佳老师分享道。


图源:大山小爱微信公众号

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性格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孩子们日常互动交流的方式。“如果孩子没能从爸爸妈妈那里学习如何与人互动,那么他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也不会用合适的方法去表达自己,比如别人抢他玩具的时候,他要么打回去,要么坐在那里哭,不会选择跟别人表达,这是我的东西,请你还回来。”这是佳佳老师与我们分享的例子。

同时,许多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知,也没有渠道获得知识,甚至还会出现不理解和抵触心理。据我们调研了解到,许多乡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大多从事制造业,如服装厂、电子元件厂等。迫于生计的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只是在玩闹或发脾气。“从客观条件上来说,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措施是远远不足的。” 丫他镇的苏镇长表示。

此外,贵州册亨县的部分乡村,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苏镇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目前镇上的心理教育机构是比较缺乏的。板万村运营团队负责人李老师也表示:“目前城市中能获得心理疏导的渠道也很有限,更何况乡村呢?”

而应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给予更多关注的学校方,承担的更多是教学角色,大部分老师没有精力顾及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乡村小学撤点并校,教育资源集中的同时,师生比例也越来越低,大部分学校的班级人数多达50-60个学生,同一年级又有多个班级。乡村学校老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有许多行政工作需要顾及,对于学生的情绪关注,也只能关注到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


图源:申乐谣摄

“我们老师终究不能替代父母。”佳佳老师如是说。

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中会有一个黑洞,随着父母陪伴时间的缺失,黑洞会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爱和时间去填补。”公益组织“大山小爱”的工作人员与我们分享道。这表达了缺乏父母的陪伴给留守儿童带去的影响有多大。


图源:钟易含摄

“家庭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缺位这就是一切的根源。”李老师在黔西南支教已经十多年了,他与我们分享了一系列照片:“去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幼儿园举办了一个亲子时装秀。幼儿园十几个小朋友里,大量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牵着手走秀的,只有几个小朋友是由妈妈牵着手走秀的。大家从照片中就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妈妈牵着的孩子笑得更开心。”


图源:大山小爱公众号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抚养和教育的缺位。由农村的爷爷奶奶带大的小孩,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受其影响。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大多会跟老一辈的人们比较相似,这可能会让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自卑的倾向,从而影响到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交流方式。

为什么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在成家之后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呢?贵州农村很多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本地除了收入极低的务农之外,其他就业机会极少。大多数家长们只能选择外出务工,获得更高的收入,用于支撑他们的家庭支出。

此外,西部乡村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的滞后、专业人才的缺乏、学校软硬件力量的不足、社会力量的相对孱弱等原因,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构成相关影响。

改善措施

当地各方也在尝试开展诸多工作,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首先,政府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采取了一些行动。据册亨县政府官网统计,册亨县教育局通过落实“五个到位”措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有效关注与支持。自2022年以来,共培训了604人次,并成立“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和多项课题研究。设施设备保障到位也是重点。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83.5万元,建设了49个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沙盘、宣泄人体模型等设备,初步满足学校心理辅导的需求,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


图源:册亨县政府官网

此外,苏镇长提到,镇政府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节假日期间,共青团或妇联等单位会举办社区活动,让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温暖。比如,在端午节时举办集体包粽子活动,一起吃粽子,热闹过节。“这些活动在举办的时候也会注意对留守儿童的去标签化,不会直接将他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就是和大家一样的孩子。”苏镇长说。


图源:申乐谣摄

其次,学校作为儿童所处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已经逐步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尝试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和社交问题进行引导。

我们调研的巧马镇中心校小学,也开始定期进行心理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以便给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板万幼儿园的佳佳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学校会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佳佳老师说:“我们会引导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在冲突发生时怎么做会比较合适。比如说,当别人拿了我的玩具,我有权告诉他‘这是我的东西,请征得我的同意。”这种以情感表达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可以让留守儿童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自信、减少冲突,避免因社交方式不当产生的孤立感。

再次,社会力量,尤其是公益组织,已经成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力量之一。公益组织“大山小爱” 通过运营社区公共空间——“美好图书馆”,为乡村孩子提供良好的、多链接的阅读空间。孩子们在图书馆,可以自由学习和互动,参加大山小爱的志愿者老师们组织的丰富活动,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图书馆除了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留守儿童更多陪伴和社交的平台。“用空间上的归属感,替代个体带来的归属感。”


图源:大山小爱微信公众号

最后,企业方面也在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乡村的吸引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尽可能地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能留在乡村,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以我们调研地板万村为例,大山小客通过村庄运营团队对板万村的改建与运营,村中有了更多的岗位给到返乡父母。越来越美的乡村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回家。“像我们这里确实有本村人,他们就是运营团队的全职员工,甚至有的是夫妻俩都在我们这儿上班。”李老师说。

结语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学校教育或社会帮助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可能会带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应该是全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人才、公益项目等来到乡村,引起更多人对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层面的关注,也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参考文献:
http://news.china.com.cn/2023-05/12/content_85288637.html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