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创作时间:
2025-03-31 07:30: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13/20/14848844_1148852608.shtml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或跟骨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这种症状多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身体肥胖的人群。足跟痛可分为跟跖侧疼痛、跟后部疼痛和全跟骨疼痛三类,每种疼痛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病理病因

病因

足跟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劳损、骨质退行性变化关系密切。Woolnough等将跟痛症称为“网球跟”,其发病机制与“网球肘”类似,属慢性损伤。


病理学

  • 机械性因素-跟跖侧疼痛、后部疼痛:
  • 神经卡压因素:
    1. 局部软组织炎症
    2. 骨质增生
  • 跟骨高压症—全足跟痛:
  • 其它因素:
    1. 跟骨骨折
    2. 跟骨肿瘤
    3. 跟骨骨髓炎
    4. 跟垫挛缩和脂肪垫炎
    5. 足跟跖侧软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是足跟痛的主要症状。

诊断

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做出初步的判断:

  1. 足跟纤维脂肪垫炎(简称跟垫炎):由于跟部被硬物刺伤或长期压迫、受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跟垫炎。患者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起症状,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
  2. 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后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3. 跖筋膜炎: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尤其在晨起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4. 跟骨高压症: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跟骨退行性变,导致跟骨内压升高。
  • 跟骨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通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
  • 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
  • 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
  •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1. 跟腱周围炎: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高跟鞋、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

辅助检查

  1. X-ray:跟骨侧位或轴位摄片视跟骨局部情况、骨刺的有无,及鉴别跟骨其他病变。
  2. MRI:检查足踝软组织是否存在增厚、挛缩及炎症改变。
  3. ECT:跟痛症患者常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有研究表明ECT对诊断跟痛症具有较高特异性,尤其对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

鉴别诊断

跟痛症在多数情况下,根据相关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1. 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根据病史、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2. 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

治疗

  1. 休息,局部制动。
  2. 选择厚底、硬帮、内衬有软垫的鞋子。
  3. 可购买硅胶制品的围边式跟痛垫,或鞋后跟留置空洞,可以减轻直接摩擦。
  4. 理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5. 症状严重行封闭治疗,但在跟腱附近应慎重应用,多次注射可以引起跟腱的自发性断裂。
  6. 以上保守治疗的方法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是因为病在脚上,而人每天走路又离不开脚,所以跟痛症对病人的生活还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得了跟痛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少走路,以避免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
  2. 慎用按摩推拿,尤其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在疼痛部位刺激,这样非但不会使病情好转,还会引起相反的后果。
  3. 穿鞋时应选择宽大、柔软的鞋子,比如质地较好的旅游鞋,最好不要穿皮鞋。
  4. 每天睡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会有利于控制病情或恢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