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印度宗教源流略讲(中)——反吠陀文明的《奥义书》、反婆罗门的沙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印度宗教源流略讲(中)——反吠陀文明的《奥义书》、反婆罗门的沙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6/20/225123_1141332435.shtml

印度宗教源流中,吠陀文明与反吠陀文明的《奥义书》、反婆罗门的沙门学派构成了两条重要的发展脉络。本文将深入探讨《奥义书》与吠陀经典之间的关系,以及沙门学派对婆罗门教的反对和其独特的宗教思想。

上一期介绍了雅利安文明传入印度后形成的吠陀经典及其约1000年后出现的《奥义书》。虽然《奥义书》标榜自己是在诠释吠陀经典的,其实我们发现,《奥义书》里面的很多内容,在前期三部《吠陀本集》里面是绝对没有的,而且很多观点与雅利安的信仰相冲突,甚至还有嘲笑婆罗门这样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轮回。

轮回这个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学佛是要解脱的,你凭什么寻求解脱?寻求解脱的前提是你相信有轮回。印度人对生命的一个独特的理解就是生死轮回,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无有穷尽,只要你不解脱就永远在轮回中,且不一定轮回人道,很可能轮回到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轮回的思想并不是佛教独有的,轮回的思想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有的人说它是雅利安人提出来的,因为它出自于《奥义书》,它是吠陀的思想,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读一下《奥义书》的有关的文字。

涉及到轮回的最早的两部《奥义书》,就是著名的《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这两部《奥义书》里面都记载了一个相同的故事,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且博学的婆罗门叫乔达摩安东尼,他的儿子叫施伟多凯徒·安东尼那。有一次安东尼那到了一个叫做“班查罗”的部落参加聚会,部落的酋长班普赫拉是一个刹帝利种姓,类似于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一样,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就问小婆罗门:安东尼那你父亲在当今是最有学问的人,我问你几个问题。刹帝利一共问了五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就是关于轮回的,刹帝利问小婆罗门关于轮回的学问,这轮回学说在印度文献中是第一次明确的出现,结果这个小婆罗门一听就茫然了,答曰:不知也,没听说过。刹帝利有点嘲笑这个小婆罗门了,说你连轮回都不知道,你还说你学过很多学问读过很多书,我不信。小婆罗门就觉得受了一点委屈,他当场就拒绝了刹帝利留宿的邀请,马上回到家去见他的父亲老婆罗门,乔达摩安东尼是当世最有学问的婆罗门,小婆罗门就说,亲王问我五问,我一问也不知道回答。乔达摩安东尼老婆罗门就问他,何五问哪?如此小婆罗门就一一的叙述了一遍,这时候老婆罗门对他的儿子说,我把我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你,我亦不知其义也。原来老婆罗门也答不上来这几个问题。老婆罗门又说,我等前往彼处学之。老婆罗门就来到了刹帝利的跟前,恭敬的向刹帝利请教。鉴于老婆罗门的虔诚,刹帝利就把问小婆罗门的几个包括轮回的观念的问题,给老婆罗门讲解了一遍。

这就很明白了,轮回的观念不是出自于婆罗门教的吠陀传承。

这个《奥义书》名义上在诠释吠陀,而实际上也在传授某种非雅利安的文化。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显然存在着区别于婆罗门文化的非吠陀文明。而且这些非雅利安思想对后世的印度宗教和印度文化以及印度哲学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其程度也许远远超过了雅利安文明。我们可以这样说,《奥义书》实际上是非雅利安学者披着雅利安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外衣,在宣扬着跟统治思想完全不同的一种文明。这个文明是什么呢?这个正是印度早期宗教需要讨论的一个话题。

再有,《奥义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修习禅定的方法,并且极力宣扬修习禅定的功德,而吠陀所倡导的祭祀文化已经退到了不重要的地位了,那么通过冥想体证真理就成为《奥义书》的主流了。三部《吠陀本集》和《梵书》里面没有禅修的内容。大家其实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游牧民族骑着马到处迁徙,他们怎么禅定,他们是没有办法禅修的,禅修通常是定居民族,安居乐业的民族才能够修行的。那么吠陀所宣扬的祭祀,与《奥义书》所倡导的内省的这种禅修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这说明《奥义书》是在传承着某种非雅利安的文化。这一种非雅利安的文化它来自于哪里呢?在《奥义书》以及后期的吠陀经典里面找到了一些证据的,这是我们研究印度宗教史哲学史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早期的吠陀文献里面,经常会出现雅利安跟一个叫做“德赛”的民族打仗,雅利安人总是胜利,德赛人总是失败,最后德赛这个词在梵文中就转译成为“奴隶”的意思了,到了后期的吠陀文献里,德赛这个词作为部落名称的意思就已经消失没有了。另外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做“尼萨达”,并且尼萨达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尼萨达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他是生活在恒河边的,住在森林里安居乐业的一个民族。后期的吠陀文献经常提到这个民族,经常提到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但雅利安人却没有和他们打仗,当雅利安人向东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时候,他们之间是相互宽容接受的。这就暗示着在恒河流域生存着一些土著的森林居民,他们肯定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在雅利安人来到之前,它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它对《奥义书》是否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当雅利安人全面统治印度以后,当雅利安人在印度完成了由游牧状态向定居状态转变之后,恒河森林居民的生活的状态,对他们的影响就反映在后期的婆罗门教当中。把一个婆罗门的一生分为了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进入森林修行,这是婆罗门教最高级的阶段。如果我们认为恒河流域的土著森林文明是《奥义书》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它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根据的。

不久后的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发生了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在恒河流域的这些森林居民当中,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思想流派叫做“沙门学派”。记住了,沙门学派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的。

如果说《奥义书》是披着雅利安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外衣,还在羞羞答答地传承着非雅利安文化,那么沙门学派的出现,是雅利安人统治印度之后,第一次公开反对婆罗门思想的一个运动,是第一次公开传播与雅利安文化相违背的学说,这种学说把它归为一类,归属于沙门学派。沙门学派至今流传的还有两个教派,一个是“佛教”,一个是“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的记载,沙门学派有近百种派别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性的有七派,我们佛教把其他六派称为“六师外道”。七派中,佛教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耆那教没有走出印度的国门,但是他现在仍然在印度还存在着。

我们这里稍微简单地讲一下,为什么称之它为六师外道?是因为佛陀创教之前,因为佛陀示现跟着六师外道学习过的,这些沙门教派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佛说他们是96种外道。但是大家要注意,就印度早期宗教的源流而言,我们要区分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其一、差不多100个的沙门的派别之间,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包括佛教在内也是属于沙门,这些矛盾它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二、整个沙门学派与吠陀之间的矛盾,它是属于敌我矛盾。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曾经跟随了几位老师学习,他们都是当时很有名的沙门,其中有一个是耆那教教主“大雄”。我们现在的大雄宝殿的名称,也是根据耆那教教主这个名字起的。大家对这些历史大家都要有一些基本了解。

这些著名的沙门各派有共同点的,从世间法角度来说:

第一,所有的沙门都反对婆罗门教,也就是说反对吠陀天启,反对祭祀万能,反对婆罗门至上,沙门倡导众生平等,真有一点红卫兵的意思。佛陀收弟子,再卑贱的百姓他都收,佛陀高举众生平等的旗帜,就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主流文化,针对的就是把社会划分成不同等级、不同制度,高种姓压迫低歧视低种姓的这样一个社会的现状,当年佛陀也不鼓励用吠陀语传播佛教,所以我们现在才有了南传的巴利语圣典,佛陀当时支持比丘们用俗语就是用各自的地方语言,传授这个佛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

第二,沙门都承认轮回,都是以寻求解脱为根本目的,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沙门教派都是一致的(其中有一个顺世论派除外,顺世论派跟后面要讲到的印度坦特罗文明会有一些密切的关系)。沙门讲轮回但也有分歧,他们的分歧只是在解脱的方法上有分歧,虽然他们在如何修行解脱上有矛盾,但是在某些方面他们还是非常统一相通的,第一条就是严格禁欲,他们认为世间一切痛苦和轮回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欲望,禁欲主义是沙门教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第二条就是修习禅定,这些沙门都认为修习禅定是摆脱痛苦和轮回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奥义书》里面的禅定方法它不是雅利安吠陀文明原本有的,它是恒河流域森林居民的。

这也是孕育了伟大的佛陀文化的一个背景。我们学习佛法有一个“四念住”和“禅定”对不对?这两点其实在沙门思想中是反映在佛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支点。四念住的第一条就是观身不净,还有一条就是观受是苦,一切的感受都是苦,目的就是要断欲要厌世,重点就是要生起出离心。一个佛教徒如果不生起出离心,他一切的修行其实都是空中楼阁。

当然四念住在后期的大乘佛教中做了一些积极的调和,但是从原本沙门思想来讲就是厌世。沙门认为在众生诸多的欲望当中,所要禁的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欲,欲望有很多种,对物质、金钱、权力的贪爱也叫欲,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欲,对禅定障碍最大的就是对异性性欲的贪爱,婆罗门教派也倡导出家成为比丘,这个与断欲有直接关系,他们都认为只要断除了性欲,就很容易获得禅定的修行效果。这个跟大乘佛法禅定的理论基础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佛陀之前,印度沙门派包括婆罗门就已经有很多比丘了,出家人要修行不净观以断性欲,断性欲也是修习禅定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禁欲做前提,禅定的修习它其实是没有根基的,是绝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因此沙门教派的第二个支柱是修习禅定,就是如何地心住一处,静坐冥想,直观真谛者。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耆那教比佛法的教法在境遇方面要极端的多,我们佛陀讲中道,其实是不赞成极端苦行的,我们佛教的比丘出家人也是剃头的,而耆那教的比丘出家人是怎么剃头的呢?他是要求把头发一根一根的拔下来,耆那教是极端苦行的,耆那教有两派,其中一派叫天衣派,其实就是裸体派了,他们认为身上哪怕有一丁点的东西,都会助长你对贪心的增长,印度这个国家非常的热,特别是南部全裸是可以生存的,如果到了中国的北方冬天来了,哪怕天衣派你再怎么厉害恐怕都会冻坏的,所以耆那教走不出国门,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后来佛教在印度基本断了,而耆那教在印度今天还在延续,也许是耆那教这种极端的戒律苦行,使得印度民众始终都能够对他们保持一种恭敬的敬仰之心,所以戒律是很重要的。虽然沙门思想各教派之间有共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说佛教所倡导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等,这都是佛法与外道最不共的地方。佛法的价值和外道不共的地方就是这里了,你学一个法学一个东西,它最价值的核心在哪里?就是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才是它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地方。如果跟别人都相同,科学也证明了佛法,外道也证明了佛法,哪一天又出来一个什么学问,又证明了佛法,那就可以不用学佛法了,你就直接学科学就可以了,对不对?理论上就是这样子的。佛法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与外道的不共的地方,就是什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印度的宗教源流归纳出两条线,婆罗门和沙门。

(下期待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