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電影《深海終劫站》:深海有什麼?開發海底將觸發什麼危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電影《深海終劫站》:深海有什麼?開發海底將觸發什麼危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41181/%E9%9B%BB%E5%BD%B1%E3%80%8A%E6%B7%B1%E6%B5%B7%E7%B5%82%E5%8A%AB%E7%AB%99%E3%80%8B%EF%BC%9A%E9%96%8B%E7%99%BC%E6%B5%B7%E5%BA%95%E5%B0%87%E8%A7%B8%E7%99%BC%E4%BB%80%E9%BA%BC%E5%8D%B1%E6%A9%9F%EF%BC%9F/

深海,这个地球上最神秘的领域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电影《深海终劫站》以惊险刺激的剧情,展现了人类在深海开发中可能遭遇的危机。本文将通过这部电影,探讨深海的危险性、人类对深海的了解程度,以及深海采矿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深海灾难的未知与孤立无援

2020年上映的电影《深海终劫站》(Underwater)由威廉尤班克(William Eubank)执导,克莉丝汀史都华(Kristen Stewart)主演,带领观众一探深海灾难的惊险和绝望。

电影开头,画面展示了许多新闻标题,指出能源公司「田氏工业」在太平洋11,265公尺深的海底开采石油资源,并在深海建立研究工作站,负责勘探与开发,寻找庞大商机。女主角Nora是「克卜勒工作站」的机械工程师,长期在海底工作,与世隔绝。

一天,剧烈的震动破坏了工作站的结构,海水冲进墙面、压力外泄、建筑坍塌,站内人员必须尽快坐逃生舱离开。海底电缆和天线损毁,彻底断绝了与海面的通讯,Nora和几位幸存的同事想方设法穿过夹缝和瓦砾跑向逃生舱区,但抵达时逃生舱都已离开。


电影《深海终劫站》女主角由克莉丝汀史都华(Kristen Stewart)主演,剧中与深海工作站同事奋力逃生。 © 《深海终劫站》剧照

祸不单行,工作站核心即将熔毁,建筑面临爆炸风险,剩下的Nora、队长Lucien和4名同事为了求生只好穿上深潜装备,在超过10公里深的海底徒步走到一公里外的罗巴克工作站。这段路途危机重重,巨大的水压使戴著裂损头盔的同事爆炸身亡,幽暗的海底看不清前方的路,不时的敲击声令人担忧「海底是否还有其他『东西』?」。

原来,海底暗藏着怪物,伺机攻击。

历经重重险阻,Nora等三名生还者才终于抵达罗巴克工作站。等待他们的却是超巨海怪和无数的大型水母怪物。Nora用武器射穿怪兽,成功驱赶它们,却惊动了上方的超巨海怪。

海怪开始破坏罗巴克站,迫使Nora等人必须尽快逃离,但能用的逃生舱只剩下2架。在Nora逼迫下,Emily和Smith搭逃生舱离开,Nora为了阻止水母怪和海怪攻击同事,她将站体核心熔毁,牺牲自己以爆炸杀死怪兽。最后Emily和Smith获救,田氏工业却不愿透露事故讯息,也拒绝政府协助搜救。

深海为什么危险?

地球71%面积由海水覆盖,广阔的海洋与海底对人类来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人类对海底的所知甚少,目前只绘制出20%海底地图,科学家更表示人类对海床的认知仅0.0001%,比对月球的了解还少。据估计资料来源:Yahoo新闻,深海救援泰坦号多难?专家:人类仅知20%海底、太空旅行还容易些,海洋有220万种物种,但目前已知的仅24万种。为什么人类这么不了解自己的星球?


科学家将海洋依照光照射程度,由上至下分别称为「透光带(Euphotic Zone)」、「弱光带(Disphotic Zone)」及「无光带(Aphotic Zone)」三个区域。超过1,000公尺的深海属于无光且寒冷的海域,水深2千至1万公尺地区称为「深渊地区」。© 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根据目前探测所知,海洋最深处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000公尺,比圣母峰还深。人的肺脏在90公尺深的海中会被压力挤成两颗棒球的尺寸,何况深海?6,000公尺深海的压力是海平面的600至1,000倍资料来源:上下游,【书摘】深海不可思议!跟着潜水人和科学家, 探索地球最后疆界,人类需要完善的装备或仪器才得以生存,即使是微小的结构缺陷都可能带来严重灾难。此外,在760公尺以上的深度,是完全无光且寒冷的环境,使探索海洋更加困难,即便使用高科技仪器探测海底地形,也可能出现误差。

海洋作家兼记者詹姆斯奈斯特(James Nestor)曾在书中《深:海洋怪奇物语;自由潜水人、叛逆科学家与我们的海洋手足》(Deep: 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 and 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2023出版比喻,「假如你将海洋类比于人身体,目前人类所进行的海洋探索,就相当於拍了一张手指的照片,利用这张相片猜测身体如何运作。」

人类到了这样的环境,须面对黑暗、寒冷、压力、缺氧和恐惧的考验,如果发生灾难意外也往往无能为力。即使如此,仍有许多科学家和能源企业前仆后继地想征服这片神秘领域。

深海探钻的新兴产业:深海采矿

电影中的田氏工业试图在深海探钻石油,现实中则有一个新兴产业企图开发海底,那就是深海采矿(deep sea mining)。所谓「深海采矿」,就是在200公尺以上深度的海底,开凿和翻搅海床,开採矿物和金属,例如锰(manganese)、镍(nickel)和钴(cobalt)。

採矿业者将堪比蓝鲸重量的大型机器放置於海床,经过挖凿把物质通过数公里长的管线送上船,篩走需要的矿物後,再把砂石等其他废弃物排回海里。

这种开凿方式不仅严重破坏海底生态,器械排放的废弃物也会污染海洋环境,且扩散至更远的地方。此外,採矿产生的噪音会严重干扰海中哺乳类动物,威胁物种生存。

然而,深海採礦相關企業正積極遊說政府開放深海採礦許可,更出席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召開的理事會議,催促各政府代表通過決議,執意 2025 年開始作業。截至2024 年 3 月底,有 25 國代表認為應「暫停或預防性暫停深海採礦」,但相關討論仍未取得共識結論,下一輪會議將於 2024 年 7 月召開。

神秘海底並非空無一物!奇妙物種超像外星生物

很多人以为海底环境恶劣又几乎没有任何食物,应该非常荒芜吧?事实上,深海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尤其在板块交界处常有深海热泉,喷口温度可能高达摄氏300度以上,甚至充满硫化物等有毒物质。

正因如此奇妙多元的环境,各种生物在这里生存。海底有没有巨齿鲨或史前巨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目前已发现的深海物种,依然奇幻得像是外星生物。


櫛水母(Comb Jellyfish)擁有透明身體、發出彩色光芒的纖毛,靠食用海中浮游生物維生。 © Greenpeace


在夏威夷海下4,290米發現的深海章魚(Ghost Octopus),牠因缺乏色素細胞,身體呈半透明,可愛的模樣像極了卡通《鬼馬小精靈》(Casper)的主角。牠們在深海海綿殘骸上產卵、孵卵,而這海綿上附著多金屬結核,正是海底採礦業虎視眈眈的目標之一。


角高體金眼鯛(Common Fangtooth)尖銳細長的牙齒長得怪嚇人,兇猛的外型讓人印象深刻,是目前發現棲息地最深的魚類,約深海2,500公尺。 © Solvin Zankl / Greenpeace


銀鮫(Chimaera)是古老軟骨魚的近親,也常被稱為鬼鯊(Ghost Shark),牠們身體側邊的線條可以偵測壓力波,像耳朵一樣判斷周圍環境,而臉部及頭部的虛線則能感應其他生物產生的電場干擾。© 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由於深海生物發展出對應極端環境的生存機制,生物基因密碼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寶藏。例如 2020 年全球爆發的新冠病毒,就是藉助於海底熱泉噴口微生物的基因資訊,使病毒得以被檢測。

遺憾的是,由於深海採礦入侵,世界上已出現第一種因深海採礦而瀕危的物種——鱗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也稱海穿山甲 sea pangolin)。牠們生活在海底熱泉噴口附近,擁有巨大的鰓和心臟,幫助牠們吸收氧氣和化學物質,特色是螺旋外殼和底部的鱗片。鱗角腹足海螺強大的生存能力足以抵禦惡劣環境,竟因棲地富含鐵、硫化物和貴金屬,使牠們備受威脅。


鱗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也稱海穿山甲 sea pangolin)是第一種因深海採礦而瀕危的物種。 © Dr Chong Chen / IUCN

深海浩瀚又充滿驚喜,破壞它值得嗎?

《深海終劫站》的節奏明快,電影不到 5 分鐘就進入事件重點,省去拖沓的背景交代和說教。不過也是因為如此,故事缺乏經營角色動機和場景認知,導致觀眾難以產生共鳴,有種隔岸觀火的感覺。但還是必須說,電影氣氛營造出色,演員表現也很有記憶點,讓人快速沉浸在緊張又無助的氛圍,感覺隨時有新的問題發生。

比起英雄式的動作爽片,《深海終劫站》的角色都是一般的研究員和工程師,只能在絕望和有限的認知中想辦法逃生。即使是對戰海底怪獸,也沒有華麗打鬥場面,他們只是努力掙脫和逃離危險,使故事更加真實。不過看到怪物出現時,我心裡還是有點失望的,覺得少了刻劃「真實危險」的機會,似乎破壞海底的風險只有怪物,而不是可能的地震、海底壓力、缺氧、高溫噴泉、有毒物質等變數。


深海地形多元複雜,地層交界處多有熱泉噴口,孕育許多奇妙生物。 © Greenpeace / Gavin Newman

電影中,生態研究員 Emily 自責地說:「是我們造成的,我們鑽鑿海底,我們奪取太多了,現在海洋在報復。我們不該到這裡來的,誰都不該。」雖然這段話置入了反省元素,但老實說我一直不喜歡「大自然報復」的說法。因為我認為,人類早就知道風險,只是被短視近利的心態蒙蔽,遭致危險時才推託是大自然的憤怒。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真的須要奪取這麼多資源嗎?

我明白科技發展不可避免需要資源,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和福祉,不過目前的經濟模式多浪費和疏於規畫,造成不必要的開發和破壞,直到我們永遠失去「有限的資源」和「如常的環境」。這樣的代價真的值得嗎?其實現在已有解決方案,例如妥善回收電子產品的金屬、設計容易維修和回收的商品、延長商品的使用期限,以及打造循環經濟等值得期待的社會發展。

浩瀚深海令人敬畏,神奇的生命力更示現大自然的多變與韌性,數十億年來無數汰換更迭,證明人類只是渺小且短暫的使用者,保護環境維持「宜居現狀」不只是幫助生態,更是幫助人類世代生存,不是嗎?

(後記:比起深海幽暗、不知旁邊有什麼危險,我比較驚訝這些裝備可以讓他們走在深海 10.4 公里的地方徒步旅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