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临床,来自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IMID)的启示
从概念到临床,来自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IMID)的启示
“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IMID)”一词是指由免疫异常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导致多个组织器官受累,并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一类慢性疾病的总称。炎症,则是贯穿多种IMID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核心环节,使得不同临床学科的IMID具有“异曲同工”的特性。从糖皮质激素到广谱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再到小分子药物的使用,在过去40年内针对IMID的治疗手段不断迭代更新,为IMID的“异病同治”提供了可能。
IMID概念的兴起及背后逻辑
类风湿关节炎(RA)和银屑病(PsO)分别是风湿科和皮肤科较为典型的疾病,其1型炎症反应是以Th1和Th17的分化为标志,以不同细胞因子过表达为特征;并且二者的自持性炎症反应贯穿始终1,2。此外,RA的部分1型炎症反应还伴有自身免疫复合物的产生,使疾病同时兼具“炎症”与“自身免疫”特征,进而不单累及外周关节,同时易伴发心血管疾病和间质性肺炎1;而7%~42%的PsO患者在皮肤症状外,往往还累及关节、指甲、附着点等部位2,发展成银屑病关节炎(PsA)3。
尽管不同疾病背后涉及的自身免疫机制有所不同,但炎症是贯穿风湿、消化、皮科等多个临床学科,引起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性发病机制。IMID是一组以慢性炎症和器官损伤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4。传统上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依据受累器官进行分类4,但这一分类法,忽略了炎症才是贯穿这类疾病多种异质性表现的“幕后主使”,因而难以实现“异病同治”的临床管理,导致患者在多个科室之间轮转,不但可能贻误病情,还会增加经济负担。
图1. RA患者关节内的适应性和固有免疫过程1
因此,在2021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明确提出:应以驱动炎症的关键细胞因子为出发点,把炎症通路重叠和类似的免疫性疾病归纳为IMID(图2)4。在这个新的分类概念下,使得原本看似分属于不同临床科室的的疾病,找到了共同的治疗靶点,以实现有效抗炎。因此,IMID的概念的兴起是存在历史必然性。除了前文提及的RA和PsA,IMID还包括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AD)等多种疾病4。
图2. 基于关键炎症细胞因子的IMID概念4
IMID的管理目标和治疗策略
作为无法治愈的终身性、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疾病,IMID的管理除了要求改善患者自觉症状之外,有多项研究表示,只有早期有效控制炎症水平和调节免疫失衡才能真正改善IMID患者的远期预后1,5-7。针对炎症因子的药物开发,自1998年第一个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获批(图3)8,IMID的治疗步入了大分子生物制剂时代,后续涌现了靶向IL-6、IL-17等炎症细胞因子的抑制剂。但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大多数生物制剂只对一种或少数几种疾病有效9,这说明单一靶点的生物制剂并不能完全解决IMID患者的临床需求(图4)。并且某些生物制剂不能用于治疗IMID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比如IL-17A抑制剂会加重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炎性肠病症状患者的病情,在临床上需慎用9。
图3. IMID治疗策略时间线8
该时间线强调了过去 40年中获得的重要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促进了从广谱到高度特异性,覆盖大分子与小分子免疫疗法的发展。
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IMID转化医学领域的重要实践方向应运而生,在IMID概念的框架下推动多个治疗领域或科室的交叉与进步。其中,JAKi 是目前在IMID治疗领域中治疗潜力突出的小分子靶向制剂之一。
图4. 大/小分子靶向制剂在不同IMID中表现出各异的治疗潜力9
抑制不同细胞因子或信号传导激酶(JAK)在不同IMID中的疗效表现:绿色:疗效良好;黄色:疗效低(部分未获批相关适应症);红色:无效(未获批相关适应症)。AS:强直性脊柱炎;CD:克罗恩病;i:抑制剂(s);IL:白细胞介素、JAKinibs:Janus激酶抑制剂;PsA:银屑病关节炎;PsO:银屑病;RA:类风湿关节炎;TNF:肿瘤坏死因子;UC:溃疡性结肠炎。
在生物制剂与泛JAKi应用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之上,研究人员决定用“量体裁衣”的开发思路,首先对JAK1激酶的关键结构域——ATP口袋进行精准建模,最终研发出对JAK1具有高选择性JAK抑制剂——乌帕替尼。它作为一款口服、高选择性和可逆的JAK1抑制剂,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在多种IMID治疗中得到验证。截至目前*,乌帕替尼已在中国获批包括AD、RA、PsA、UC、CD、axSpA(nr-axSpA和AS)在内的7种IMID适应症10。在超过6000例患者(累计>15000患者年),覆盖RA, PsA, AS与AD多个患者人群中,乌帕替尼显示出一致的良好安全性,其恶性肿瘤、MACE发生率与活性对照药相当。未来可期的是,乌帕替尼还有多个IMID相关适应症开发进入了3期临床研究阶段11-12(图5)。
图5. 选择性JAKi vs. 非选择性JAKi9
上框中的标签用颜色代码表示参照的对比研究(绿色表示差异显著;红色表示差异不显著;黄色表示结果参差不齐;蓝色表示研究符合非劣效性;紫色表示没有正式的统计对比,但结果在数值上是相似的)。*未进行正式的统计学比较,结果在数值上相似。目前尚未申请用于斑块状银屑病的药物批准。‡8/10mg vs.安慰剂提示有统计学差别,2/4mg vs.安慰剂提示无统计学差别。§一项试验,仅涉及安全性(NCT02535689)。§II期试验,未公布数据/结果(NCT03978520)。**在小肠CD患者中未观察到差异158 ADA,阿达木单抗;ETN,依那西普;JAK,Janus激酶;NI,非劣效;PLC,安慰剂;S,优效;TNF(R)i,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抑制剂。
小结与展望
IMID概念的提出,使得多种跨学科的炎性疾病有了“异病同治”的可能。高选择性的JAKi由于JAK-STAT通路对炎症通路和免疫失衡双重调节特性,具备了在IMID治疗领域“有效且安全”的应用前景。随着医疗健康领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国家级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的CRDC数据库)中的“云病例”和大型生物样本库的关联组装,可使得跨学科的IMID病例能够更加精细的被比较和归类。同时,基于组织活检样本RNA单细胞测序等新兴技术也将进一步揭开IMID背后的复杂炎症机制,促使更多治疗靶点和靶向联合治疗方案的产生,推动临床管理思路的迭代更新,使更多IMID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