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后荷兰代尔夫特陶器与欧洲陶艺的兴起
17世纪后荷兰代尔夫特陶器与欧洲陶艺的兴起
17世纪的荷兰代尔夫特陶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风格,在欧洲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模仿中国青花瓷到发展出独特的本土风格,代尔夫特陶器不仅推动了欧洲陶艺技术的发展,还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陶瓷生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代尔夫特陶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各地的传播与演变。
代尔夫特陶器
马略尔卡陶器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特别是在法恩扎、古比奥和佛罗伦萨等地。这种陶器使用钙质粘土制成,涂以白色锡釉,并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描绘,常见的装饰包括故事性组画、植物或动物图案等。马略尔卡陶器的名称源于西班牙的马约利卡岛,因其锡釉陶器常经由该岛转运到意大利。
(马略尔卡陶器)
代尔夫特陶器的生产始于16世纪,受到意大利锡釉陶的影响。荷兰陶工在1615年开始全面推广白色锡釉,这种锡釉陶器的特点是色白体轻,强度好,综合性能优于铅釉陶器。代尔夫特陶器的装饰风格逐渐形成,模仿了中国青花瓷的蓝白配色,尤其是白底青花的纹饰成为其主要特征。
为了克服代尔夫特黏土含沙量大的缺点,陶工们通过不断试验,开始使用一种碳酸钙含量丰富的“泥灰土”,这大大推进了代尔夫特陶品的质量。此外,代尔夫特陶器的制作过程中,刻意从比利时的图尔奈以及德国莱茵兰地区进口优质泥料,与地产黏土混合,制造出相对比较轻薄和坚实的坯体。
到了17世纪中期,以代尔夫特为中心的锡搪瓷工业开始兴旺。代尔夫特陶器以其在软质黏土坯体上敷以锡搪瓷而闻名,成为了中世纪意大利与西班牙陶器皿与欧洲精美陶瓷制品之间的桥梁。代尔夫特市内的陶艺作坊多达33家,一批具有高水平烧成技术和绘画技能的陶艺技师极受推崇。在1640年到1740年的百年中,仅代尔夫特从事彩画的陶工,就有十余名出类拔萃者作为特例,被创建于15世纪、只有艺术家才有资格参加的行会组织圣路加公会吸纳为会员。
(代尔夫特陶器)
早期的代尔夫特釉陶往往照抄明朝晚期流行的青花瓷图案,如中国式的亭台楼阁、孔雀牡丹、山水仙人等;构图以开光(窗格)形式最为常见,这明显是受1604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的所谓“克拉克瓷器”影响。一般认为,“克拉克瓷”泛指中国明朝隆庆(1567-1572)至崇祯(1628-1644)年间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改进就是对锡釉和铅釉的使用。为了获得中国瓷器质地洁白的效果,陶匠开始用不透明的白色锡釉来覆盖器物的所有表面,并在锡釉和蓝色纹饰之上覆盖一层透明釉,这就使得蓝色钴料更加光滑,陶器表面有一定的层次和光滑度,从而获得一种模仿青花瓷表面更好的效果。
代尔夫特陶器在17世纪的不同阶段,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并尝试结合本土艺术,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从而形成与中国外销瓷不同的表现形式,最终促进荷兰本土化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
欧洲其他地区的陶器
到了17世纪末,英格兰的兰贝斯、利物浦、布里斯托尔,以及欧洲大陆的各个中心也开始生产类似的器皿。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兰贝斯的意大利风格,布里斯托尔的中国风格,以及利物浦的船舶图案。
兰贝斯区位于伦敦南部,靠近市中心,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随着1750年威斯敏斯特桥的开通而变得更加明显。这座桥连接了西岸的威斯敏斯特市和东岸的兰贝斯,为该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人流。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兰贝斯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中心,特别是在玻璃和陶器制造业方面。
兰贝斯的陶器以其意大利风格而闻名,这种风格受到了中国明代万历青花瓷的影响,尤其是在18世纪初,这种影响尤为强烈。万历青花瓷以其精美的纹饰和清新的色彩而著称,对欧洲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贝斯陶器制造商在模仿中国青花瓷的过程中,融入了意大利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独特的陶艺作品。
在18世纪,兰贝斯区的陶瓷制造业达到了顶峰,其中最著名的陶器厂是道尔顿陶器厂。1815年,约翰·道尔顿与两位朋友合伙,将他所有的积蓄100英镑投资到位于伦敦兰贝斯的陶器厂,这次投资最终创造了世界瓷器史中的重要篇章。道尔顿陶器厂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业内顶尖品牌,并进入了艺术陶瓷器的商业领域。
(道尔顿陶器厂骨瓷盘)
1871年,亨利·道尔顿带领一批世界级大师创建了兰贝斯工作室,这里孕育了日后成为道尔顿陶瓷器王国的第一批艺术陶瓷器作品。兰贝斯工作室的作品以其精美的手绘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赞誉,这些作品不仅在英国国内受到欢迎,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布里斯托尔地区的陶器生产在17世纪70年代受到了中国宜兴紫砂陶器的影响,许多工厂争相仿制。布里斯托尔的陶器以其中国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坚持延续不变,特别是在陶器的装饰方面,受到了中国明代万历青花瓷的强烈影响。布里斯托尔的陶器工匠们模仿中国的装饰图案,将这些元素应用到陶器上,使得这些器皿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利物浦的陶器生产以其装饰有船舶图案的果汁混合饮料罐而著称。1740年代起,利物浦将斯塔福德郡陶瓷产品运往北美殖民地的贸易逐渐兴起,这促进了当地陶器制造业的发展。利物浦的陶器工匠们在陶器上绘制船舶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当时利物浦作为重要港口城市的海上贸易特色,也体现了陶器工匠们对海上生活的观察和艺术再现。
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在法国,锡釉陶生产技术传入之前,法国在16世纪广泛使用铅釉陶。随着锡釉陶技术的传入,它因其美观和实用性而迅速受到普遍欢迎。特别是在18世纪初,法王路易十四为了偿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费用,下令熔毁宫中的银器,这导致贵族们转向使用陶器,从而使陶器生产出现了一个高潮。1750年,法国建成塞夫尔瓷厂,此后直到1769年,一直生产软质瓷。
(塞夫尔瓷器)
德国的陶器生产也有两大类,一为石器,一为锡釉陶。德国制造的石器以其坚固和精美的浮雕装饰而闻名,这些特性使得它们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德国的锡釉陶生产以纽伦堡地区产量最大,17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及其附近的汉洛厂开始生产锡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采用了中国的装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