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超越数字: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神秘的黄金分割比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超越数字: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神秘的黄金分割比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8/14/16329215_1141464199.shtml

13世纪初的意大利,繁华的街头常常回荡着商人、学者和工匠们讨论声。年轻的列奥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也在人群中。自幼随父出海的他,早早接触了比欧洲传统罗马数字更为先进的阿拉伯数学体系。

在北非一次旅行中,斐波那契偶遇一位阿拉伯商人,他提出一个问题:“一对兔子每月繁衍一对新兔,且新生兔子次月才具备繁殖能力,一年后会有多少对兔子?”斐波那契在解答过程中发现了数字的自然增长模式——即大名鼎鼎的斐波那契数列。

其数值为:1、1、2、3、5、8、13、21、34……

自斐波那契数列的发现至今已过去800多年,科学家们不断验证其规律。令人着迷的是,这一数列的比例趋近“黄金分割”,物理学家用它描述波动现象,建筑师用它营造艺术空间……如今,斐波那契数列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算法、物理、准晶体等多个领域。

基于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四个数字,数学家将11月23日定为斐波那契纪念日,以致敬这一数学传奇。

欧洲变革:从罗马数字到阿拉伯数字

1170年,意大利比萨一个商人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就是斐波那契(本名Filius Bonacci)。他的童年注定不凡,因父亲圭利尔莫被派往北非港口(现阿尔及利亚贝贾亚)任职领事,小斐波那契很早便踏上了连通东西方的贸易之旅。年少的他在北非接触到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他们使用0到9十个符号,计算简单且能轻松表示任意大小的数值,数字“0”的神奇之处更令他着迷。

此后,斐波那契游历了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等地,丰富的阅历让他掌握了各地的计算技巧、数学、初步几何图形计算和复杂比例换算方法。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他渐渐认识到阿拉伯数字体系对商贸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在记账、利息计算、货币兑换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新知识为他日后的数学成就埋下了深厚的根基。

斐波那契的手写版《算经》,这本计算书改变了欧洲历史。

1202年,斐波那契返回比萨,决定将自己所学付诸文字。他手写《算经》(Liber Abaci)一书,打破了欧洲长期依赖罗马数字的传统,展示了如何利用阿拉伯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特别是在成本计算、汇率换算、重量比例等方面。斐波那契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使得商人和学者们能够高效地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从而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算经》中的兔子繁殖问题等实例,斐波那契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并给出了一个递归算法关系:每一项等于前两项之和,这为后来的数论、计算机科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本书迅速被商人、学者们复制传播。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在数学上,这一数列以如下递推的方法定义:

F(0)=1,F(1)=1, F(n)=F(n - 1) F(n - 2)

(n ≥ 2,n ∈ N*)。

隐秘规则:从递归算法到黄金分割数

1225年,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在皇室聊起斐波那契的兔子数列问题,并邀请斐波那契到宫廷参加数学竞赛,后来斐波那契常年与宫廷学者们保持信件往来。

当时,它还没有被定义为斐波那契额数列,也没有人认真研究过它。

直到四百多年后的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发现,兔子数列中相邻项的比值会逐渐趋近于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比,约为1.618),但他没有深入探索数列的应用或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当n趋向无穷大时,兔子数列的相邻项之比

会趋向于黄金比例:

这一极限值在数论和代数中用于描述数列的增长率与近似值。其中,黄金比例 φ 的值可以表示为:

18世纪的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对递推关系、生成函数和代数方法的研究为斐波那契数列的后期深入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时间来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比奈(Jacques Binet)推导出兔子数列的通项公式,揭示出兔子数列的项可以表示为包含黄金分割比的闭式:

注:通项公式里有复杂的无理数,但得到的数列各项全是自然数。

1877年,法国数学家爱德华·卢卡斯(Édouard Lucas)通过更深入的分析,确定了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之间的深刻关系,他在《Strena seu de Nive Sexangula》一书中指出“斐波那契数列收敛于黄金分割数”,并正式将兔子数列命名为“斐波那契数列”。

有意思的是,中国宋代数学家杨辉于1261年书写的《详解九章算术》中,“杨辉三角形” 的每一行代表了二项式展开式中的系数。如果我们沿着杨辉三角形的对角线逐项累加,各行对角线之和将形成斐波那契数列的项。这种意想不到的密切联系不仅增加了杨辉三角形的数学意义,也展现了不同数学传统间的共性与美妙的偶合。

神奇数列:

从计算机科学到金融学的广泛应用

时至今日,斐波那契数列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科技的多个领域,成为实际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计算机科学中,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遍及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的优化。最为人熟知的应用之一是斐波那契堆(Fibonacci Heap),它是一种优先队列的数据结构,在图算法如最短路径和最小生成树中表现优异。相较于传统的二叉堆,斐波那契堆在执行插入、合并等操作时更为高效,特别是在处理海量数据和复杂计算时显著提升了程序性能。

斐波那契堆性能分析依赖于斐波那契数列,合并两个堆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表示为:

斐波那契搜索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来减少排序算法过程中查找元素的步骤,从而优化了时间复杂度。

而斐波那契搜索是一种通过斐波那契数列的分割来进行优化搜索的算法。对于一个给定区间 [a,b],下一步计算位置k可以表示为:

现在,二分递归的算法时间复杂度达到了恐怖的指数量级:

令 S(n) = [T(n) 1]/2时

注:每种具体的递归算法需要根据其递归关系和问题规模的减少方式来单独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在现代物理学中,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比如量子临界点的研究中,斐波那契数列帮助科学家描述物质状态之间的相变模式,揭示了量子系统中隐藏的规律。在这些看似混沌的量子模型中,斐波那契数列提供了数学上的结构和指引,为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秩序带来新视角。

在准晶体中,斐波那契数列有助于解释非周期性结构。这些材料与常规晶体不同,不表现出周期性,但具有有序的、非重复的结构,遵循斐波那契比例,使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属性,如类似于周期晶体的衍射图案。

而在金融领域,交易者们通过“斐波那契回撤水平”来分析价格变化趋势,预测市场潜在支撑和阻力点。通过这类数学分析工具,投资者能够捕捉市场周期中的关键转折点,提高投资策略的科学性。

黄金分割:

从螺旋线结构到自然界秩序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收敛于斐波那契数列的黄金分割数在自然界、建筑和艺术作品中展现了惊人的和谐美。

在广袤宇宙,银河系的旋臂分布呈螺旋形状,类似于黄金螺旋的形态。银河系中的星系、星云以及其它天体的排列和运动,常常呈现出一种基于斐波那契数列的自然秩序。这种螺旋形的结构在宏观宇宙中反复出现,仿佛预示着宇宙秩序的数学本质。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和海洋流动也显示出类似的秩序,其中许多模式与斐波那契数列的比值接近。比如,一些海洋漩涡和大气中的气旋也呈现出螺旋状,类似于黄金螺旋的形态。

自然界黄金分割比例展现了极致的数学之美

许多神秘建筑都遵循着黄金分割的规律,比如金字塔的斜面三角形高与底面半边长之比,美神维纳斯雕塑就是黄金分割数的完美展示,还有帕台农神庙、巴黎圣母院等均运用了黄金分割数的设计原则,其结构和比例达到令人称赞的完美。

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长出分枝,如果我们从下到上去数分枝的个数,就会发现依次是1、1、2、3、5、8、13……,刚好是斐波那契数列。大自然的花朵各有各的美丽,但几乎每朵花瓣的总数都会选择斐波那契数列的数字3,5,8,13……

向日葵种子的排列通常遵循斐波那契数列,种子的螺旋数通常为 34、55 或 89;植物的叶子排列呈螺旋式向上,不同植物的叶序周均呈现斐波那契数列的排列规律;而我们每个DNA双螺旋分子,由长34个埃与宽21个埃,也是斐波那契数列的两个值。

这些数学之美,不仅深深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标准,也让艺术家们无形中触及到这一数学背后的和谐美感。而在科学领域,黄金分割数不仅是一种美学存在,也成为了自然界秩序和宇宙法则的象征。数学家通过这些数列,逐步揭开世界秩序背后的神秘面纱。

结语

斐波那契于1250年去世时,可能从未预见到他的“兔子数列”会在未来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63年,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成立了“斐波那契协会”,专注于研究与斐波那契数列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创办了学术期刊《斐波那契季刊》(Fibonacci Quarterly)。不仅如此,每两年一次的国际会议也会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聚集来自各领域的科学家、数学家和爱好者共同探索这一数列的奥秘。从数学的纯理论领域到实际应用,斐波那契数列被赋予了全新生命。

《斐波那契季刊》专注于斐波那契数列、递归序列、相关数学领域的挑战性问题和数学理论验证。为扩大影响力和读者群,季刊出版后全球网友可以申请免费阅读。

斐波那契数列仍蕴含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一个未解之谜是: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斐波那契数是素数?

参考资料:

https://mathshistory./Biographies/Fibonacci/

https://www./fibonacci/

https://www./975380/what-is-the-fibonacci-sequence-and-how-does-it-relate-to-architecture

https://link./doi/10.1103/RevModPhys.93.045001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