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现口臭、剧痛?小心干性齿槽炎!医:拔牙后慎防6大NG行为
拔牙后出现口臭、剧痛?小心干性齿槽炎!医:拔牙后慎防6大NG行为
拔牙后出现口臭、剧痛?当心是干槽症!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干槽症的症状、成因及预防方法,帮助你了解拔牙后的正确护理方式,避免干槽症的发生。
拔牙后6大NG行为恐造成干槽症
发现牙齿散发异常的腐臭味?这可能不是单纯的口臭,而是口腔健康亮起红灯的警讯!口臭的成因多种多样,从轻微的食物残渣堆积、牙周病,到更严重的口腔感染或组织坏死。其中,拔牙后若伴随明显的恶臭与疼痛,可能与干槽症(Dry Socket)有关,需要特别留意。
拔牙后6大行为容易导致血块脱落!
根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一名李姓女子因右下智齿疼痛半年,决定拔除牙齿,本以为能够解脱,却未料引发一场“口腔风暴”。拔牙当晚,她因为无法忍受口中的血腥味,过早地漱口,甚至在睡前刷牙时不小心碰到伤口,导致血凝块渗出。翌日早晨,她发现口中出现淡淡的酸臭味,但未加重视,还用舌头去顶伤口处的空洞,这一举动被医生称为“灾难的开始”。
未料在三天后,该女子在用餐时突感口中散发类似粪便般的恶臭,并伴随右耳针刺般的剧痛,甚至连太阳穴也隐隐作痛。就诊后,医生诊断为干槽症,并表示原因是患者在拔牙后的行为导致血凝块脱落,使得牙槽骨暴露在充满细菌的口腔环境中,最终引发剧烈疼痛与腐臭异味。
品悦牙医诊所口腔颌面外科专科黄莞婷医师曾撰文指出,拔牙后若过度漱口或吐口水、舔伤口、抽烟、使用吸管、使用荷尔蒙药物,以及手术伤口较大或时间较长,都会增加血块脱落的几率,让伤口失去保护作用,也是干槽症的起因。
什么是干槽症?牙医:下颌智齿发生率38%!
黄莞婷医师解释,干槽症又称为“齿槽骨髓炎”,虽然名称中带有“炎”字,但实际上是与伤口的血凝块脱落有关。当牙齿拔除后,牙槽窝会形成一个充满血液的空腔,并随后凝固成血凝块,这层血凝块可保护下方的牙槽骨和神经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若血凝块脱落或受到破坏,周围的骨头暴露在口腔环境中,其中的小神经分支也会受到刺激,引发强烈的疼痛。根据统计显示,所有拔牙案例中,干槽症的发生率约为1%至6%;但若是下颌智齿拔除后,发生机率则高达38%。疼痛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能持续一至两周,少数患者甚至长达一个月。
干槽症容易出现4大症状
干槽症通常发生在拔牙后3至5天内,主要症状包括:
- 剧烈疼痛:疼痛可从拔牙处扩散至同侧耳朵、太阳穴,甚至影响整个下颌。
- 顽固性口臭:由于血凝块脱落,厌氧菌趁机侵入并分解坏死组织,释放出类似臭鸡蛋或粪便的刺鼻气味。
- 伤口感异常:可见牙槽窝内缺乏血凝块,甚至有骨骼暴露的情况。
- 止痛药效果有限:即便服用止痛药,疼痛仍难以缓解。
【5大护理原则预防干槽症】
为了降低拔牙后发生干槽症的风险,医师建议应遵守以下5大护理原则:
- 拔牙后避免频繁漱口:拔牙后24小时内应避免漱口,以免影响血凝块的稳定。
- 避免吸吮或用舌头舔伤口:使用舌头顶或吸吮拔牙伤口可能会导致血凝块脱落,增加感染风险。
- 避免剧烈运动与吸烟:吸烟会影响伤口愈合,剧烈运动则可能增加血压,导致血凝块脱落。
- 进食时避免碰触伤口:建议进食软质食物,如粥、汤品等,避免过热、过硬或过于刺激性的食物。
- 若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若拔牙后3天左右出现剧烈疼痛、腐臭味,或血凝块脱落,应立即就医进行清创与适当治疗。
如何治疗干槽症?
若不慎发生干槽症,医师可能会采取以下治疗方式:
- 清创处理:移除坏死组织,清洁牙槽窝,减少细菌感染。
- 药物治疗:涂抹消炎药物或抗生素,促进伤口愈合。
- 止痛措施:根据疼痛程度,医师可能会提供适当的止痛药或局部麻醉治疗。
拔牙后的护理至关重要的,若未妥善保护伤口,可能引发严重的干槽症。了解其症状、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拔牙后顺利恢复,避免不必要的疼痛与困扰。若发现异常的口臭或持续性疼痛,切勿忽视,应尽早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