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答案就在语文书中
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答案就在语文书中
批判性思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语文教材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载体。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训练素材。本文将按照年级顺序,为您详细解析如何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不仅是古代先贤对学习的总结,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指南。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一年级
七单元: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判断
提取信息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进行验证所需的思维能力。这道题除了从课文中直接提取信息这个语文能力,还包含着理解“假设”的逻辑关系。一年级课外要做一些同步的阅读题,一方面是熟悉阅读题干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练习取信息的能力。
二年级
五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这道题就需要提取多个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无法收获葫芦形成全面的认识。
七单元:提取信息,作出简单推断
这道题需要在综合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断,得出青蛙最后不卖池塘的原因。二年级可以带着孩子阅读《小巴掌童话》,和孩子聊一聊童话所讲述的道理或者对生活的启示。从二年级开始,看书和不看书的孩子,差距就在明显拉大,只不过到三年级考试才显现出来。
三年级
四单元: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
- 阅读标题和插图:获取关键线索
- 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如“主人公是谁?”“讲的是什么故事?”
- 阅读开头了解背景:初步预测文章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
- 边读边验证:圈画重点信息,如发现新的信息,及时调整预测。
- 总结和反思:读完回顾主要内容,反思与最初的预测是否相符,并分析原因。
三下: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 了解寓言特点: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传达深刻道理。
- 仔细阅读故事:关注角色、情节和结局。
- 分析角色特点:分析角色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观察角色行为带来的后果。
- 换位思考与提问:如果我是这个角色,我会怎么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 讨论和交流: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 总结和归纳:用自己的话总结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现实生活举出具体的例子。
三年级开始,对课外阅读质量逐渐有了要求,阅读任务也由“学习阅读”过渡到“借助阅读学习”。这个阶段阅读寓言故事能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与日常为人处世能力。
四年级
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阅读时,要关注与自己原有认知或者与日常通俗认知不同甚至矛盾的内容,而这些往往与文章主旨、写作意图、语言风格有关,从而促进深入探讨。
四下: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从四年级开始,课文的难度和深度明显提升,如果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上课就会明显吃力。在预习时,一方面要带着思考阅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时要提前思考课后题,用铅笔写上自己课前的思考,上完课后比较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这个思考过程尤为重要。
五年级
八单元: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五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年级阅读难度又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异,而且会呈现出偏文科与偏理科的思维区别。在课外要尽可能多花时间在阅读上,而且要读和教材难度相当的作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五年级之后,家长基本辅导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