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喝水有禁忌!这2个时间段喝错,不利于控糖!医生紧急提醒
糖尿病喝水有禁忌!这2个时间段喝错,不利于控糖!医生紧急提醒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控糖之战里,喝水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则暗藏玄机。不少糖尿病患者都知道,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对稳定血糖有帮助。水确实如同一位低调的 “控糖小助手”,当身体缺水,血液里的水分减少,血糖浓度就像被 “浓缩” 了一样,容易升高。可话说回来,大家真的喝对水了吗?今天就来唠唠糖尿病患者喝水的那些讲究。
每天该喝多少水才合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普通人群的饮水建议是每天 1500 - 1700 毫升。糖尿病患者呢,身体代谢情况特殊,在心脏和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可以适量多喝点,每天喝到 2000 毫升左右为宜。但可别过度 “豪饮”,要是每天喝水量超过 3000 毫升,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想象一下,身体就像一个精巧的容器,水喝得恰到好处,各项机能运转顺畅;一旦过量,就像容器被水灌得太满,可能会溢出来,影响正常运作。
该选择喝什么水呢?
对于糖尿病患者,最佳的饮水选择是温白开水,它纯净温和,不会给身体增添额外负担。天然矿泉水也不错,里面富含多种矿物质,能为身体补充营养。还有茶,简直是控糖路上的 “好伙伴”。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叶酸、泛酸、果胶,以及钾、锌、硒等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适量喝茶,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促进新陈代谢。比如,早上泡上一杯清香的绿茶,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午后,来一杯红茶,暖身又惬意。但要注意,一定要远离含糖饮料,那些甜滋滋的饮品,看似诱人,实则是血糖飙升的 “加速器”,每一口都可能让血糖控制变得困难重重。
什么时间喝水有讲究
糖尿病患者喝水,得讲究个时段,把每天的饮水量合理分配到不同时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
定时喝水,防患未然
糖尿病患者日常要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千万别等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忙碌工作忘了喝水,或者生病不舒服没顾上喝水,就容易引发酮症。酮症可不是小事,严重时会危及健康。所以,设个闹钟提醒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喝上几口,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清晨一杯水,血糖更平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空腹状态下,喝上一杯温水。这杯水就像清晨的清洁小卫士,能促进血液循环,稀释黏稠的血液,防止早上血糖含量过高。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就像一辆停放许久的汽车,启动前需要先预热,这杯温水就是预热的关键一步,让身体各系统更好地运转起来,血糖也能更平稳地开启新一天。
两餐之间,适时补水
两餐之间也是喝水的好时机。这个时间段,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水分有所消耗,适当增加饮水量,能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维持正常代谢。比如上午 10 点左右,下午 3 点前后,喝上一杯水,既能缓解轻微的口渴,又能助力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高血糖时,喝水来 “救场”
当血糖升高,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糖分,会通过排尿的方式冲刷出去,这个过程很容易导致脱水。此时,多喝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防止身体脱水。就像干旱时给庄稼浇水,及时滋润,才能保证庄稼茁壮成长,身体也一样,及时补水,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锻炼后适量饮水
糖尿病患者锻炼后,身体会大量出汗,水分流失严重,适当喝水有助于补充流失的水分。但要注意,不能一下子喝太多,过量饮水会稀释体内电解质,影响身体正常功能。锻炼后可以先小口小口地喝,让身体慢慢吸收。要是觉得单纯喝水不过瘾,也可以选择少量饮用含有电解质但不含糖的饮料,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维持身体的 “电力满满”。
哪些时段不建议大量喝水
餐中与餐后,喝水需谨慎
餐中或刚吃完饭就大量喝水,可不是个好主意。这时候喝水,会像在胃里 “捣乱”,稀释胃酸,而胃酸是帮助消化食物的重要 “功臣”,胃酸被稀释,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食物消化不充分,营养吸收也会出问题,间接就会影响血糖水平。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在餐中或餐后马上大量喝水,至少等半小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
睡前与夜间,喝水要克制
睡前或夜间喝太多水,容易引发夜尿增多的情况。晚上本是身体休息的时间,频繁起夜上厕所,睡眠质量会大打折扣。而睡眠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关重要,睡眠不好,血糖水平也容易受到影响。要是发现自己夜间频繁喝水,这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比如夜间高血糖导致身体缺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就得提高警惕,及时监测血糖,把情况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给不爱喝水老年人的贴心建议
有些老年人可能因为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常常忘记喝水。对于这些不爱喝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设置定时提醒。就像手机闹钟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响一下,提醒老人喝水。而且,喝水的时候要少量慢饮,这样能让身体更好地吸收水分,维持体内水分持续稳定,助力平稳控糖 。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