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就业津贴计划反响热烈,1.3万人报名折射中高龄就业需求
香港再就业津贴计划反响热烈,1.3万人报名折射中高龄就业需求
香港政府于7月中旬推出“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旨在推动40岁及以上人士重返职场。该计划推出首月即吸引逾1.3万人报名,显示出中高龄人士对再就业的积极态度。然而,要实现成功再就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中高龄人士调整心态,以及职场环境的包容与适应。
香港劳工处推出的“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规定,符合条件的参与者连续工作6个月可获发最高1万元津贴,连续工作12个月则可再获最高1万元津贴,即每人最高可获2万元再就业津贴。
1.3万人积极响应
劳工处原预计该计划可惠及6000人,但仅一个月时间,截至8月14日,报名人数已超过1.3万。劳工处表示,计划没有预设限额,欢迎所有合资格香港居民参加,以增加本地劳动力供应,促进香港经济发展。
有劳工界人士指出,“再就业计划”与现有的“中高龄就业计划”相辅相成。工联会职业训练及促进就业委员会主任陈邓源表示,新计划对雇员更具吸引力,更容易促成就业。港九劳工社团联会副主席谭金莲则期望雇主和雇员能更愿意互相协调和迁就,以取得津贴。
调整心态,适应新职场
然而,要成功获得再就业津贴,申请者必须首先“保住饭碗”。谭金莲指出,许多中高龄求职者会先了解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薪资是否足以应付日常开支,否则会选择兼职工作。她提到,过去有公司愿意配合中高龄求职者,将全职工作转为兼职,这对中高龄人士投入职场有很大帮助。
社企“乐活新中年”创办人杨铭贤则指出,计划可能提升一些较难招聘人员的工种(如清洁工、保安员等)的吸引力。但他对计划将年龄下限设为40岁表示质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仍在职场打拼,而富裕人群则不会为1万元重返职场。
追求有意义的工作
根据政府统计处《2021年人口普查》,全港有逾430万名40岁或以上人士(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其中约296万人介于40岁至65岁之间。谭金莲指出,中高龄人士再就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工作谋生,另一类则是退休后追求“人生下半场”的意义。
杨铭贤表示,可以通过求职者的年龄推断其求职心态。例如,50岁左右的中高龄人士可能因子女尚未独立而选择全职工作;60岁以上的年轻长者则更注重工作意义,希望利用职场技能贡献社会。
消除职场年龄偏见
推动中高龄就业需要解决不少问题,除了雇员再就业前的心理适应,还需要消除职场上的年龄偏见。陈邓源指出,中高龄人士重返职场时,薪资和工作技能都需要重新调整。杨铭贤强调,社企在为雇主配对潜在雇员时,会考量其心态和适应力,包括与年轻同事相处的能力。
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总监楼玮群博士表示,现代职场是“多世代职场”,年龄与职位不再挂钩。她建议中高龄人士要了解职场运作,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好本分、支持他人工作。同时,雇主也需要详细说明职位的工作量、职责和工作环境,避免与求职者预期产生落差。
高才专才的就业选择
高才或专才来港后如3个月没有工作,亦符合资格申请“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有劳工界代表认为,高才或专才来港的目标并非为了现金津贴,而是希望找到心仪工作。
参考台湾、新加坡经验
中高龄人士再就业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职安健”挑战。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在政策层面作出应对,包括成立专门委员会、提供津贴购买职安用品等,以延长年长工友的职业生涯。
(本文原文来自头条日报,发布于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