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展现文物之美文化之美!唐山清东陵保护区探索创新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多方位展现文物之美文化之美!唐山清东陵保护区探索创新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清东陵保护区推出“我在清东陵修文物”文化体验活动,吸引5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参与。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一草一木都蕴藏着文化。近年来,清东陵保护区始终突出文物保护这一核心,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让清东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全方位保护
清东陵保护区俯瞰图
清东陵保护区范围内有单体古建筑662座,各类馆藏文物近3000件,且都分布在野外。为确保文物安全,清东陵保护区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压实文物保护责任。省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修订《清东陵保护管理办法》,2023年1月,《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发布。
为有效保护好这些广布于野外的文物,清东陵保护区管委会多措并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清东陵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执法大队3支队伍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清东陵保护区建起督查巡查队伍,进一步完善安防监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安消防一级指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安保、消防能力,强化文物本体安全的科技支撑,实现人防、技防、犬防的文物安保模式。
提升展示传播水平
清东陵保护区俯瞰图
清东陵保护区积极探索,打造集考古挖掘、文物修复、建筑鉴赏等多种课程的研学体验空间,将文物知识转化为立体场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引导游客在实地参与体验中感受历史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围绕古建筑和历史人文两个主题,清东陵保护区建立京津冀高校古建筑研学游联盟,而且以趣味性、教育性视角编排课程,组织“神秘宝藏—考古研学剧本游”“文化访古—探索泱泱中华文化”等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项目。同时还推出“慈禧书画作品展”“康乾盛世文物展”“清史警鉴苑”等有趣有料的文物展览,吸引大量青少年学生前来参观研学。
今年1月,清东陵保护区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建立“东方营造思想”工作站,通过打造数字孪生场景、硕士培养基地、研学驿站、传播中心四大平台,实现清东陵的多元发展突破。积极探索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新路径,清东陵深入挖掘梳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历史史实与文物价值,策划推出景陵三殿文物展;打造集特色美食文化与沉浸式演出于一体的国风家宴秀、集历史演绎与祭祀礼仪于一体的大型实景演出等系列活动;举办“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清东陵福地踏青摄影大赛,全方位展现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的文物之美、文化之美、古建之美、风光之美。
景村共建
清东陵保护区俯瞰图
清东陵保护区按照《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要求,调整、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周边的保护,建设控制地带从原有的两级调整为三级。
“建设控制地带调整为三级,目的是分区分级布局产业经济,更好地服务民生。”清东陵保护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王权介绍,一类建控地带是文物周边与紧临区域,该范围通常以文物资源、特色民俗等展览展示内容为主;二类建控地带与文物区有一定距离,该区域规划则以餐饮、民宿等服务项目为主;三类建控地带为清东陵服务基地及周边,可以发展优质文旅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民生建设。
遵化市的“银器小镇”马兰峪镇就坐落在清东陵保护区周边。“遵化银器产业源于清东陵的修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遵化市马兰峪镇党委副书记杨晓东介绍,特别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一批批能工巧匠陆续在马兰峪镇一带落户,使皇家银器制作技艺在此得以传承,“目前,该镇有银器加工企业120余家,产业年销售收入10亿余元。”
“八大碗、大饹馇,正宗宫廷风味儿……”每到中午“饭点儿”,东陵满族乡裕小村村民郭万宝都会热情地招呼游客到自家小院儿品尝美食。“依托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我们这个过去的守陵村吃上‘文旅饭’。”郭万宝告诉笔者,由于紧临清东陵保护区,如今村里有80%的家庭和自家一样开起了民宿、农家院。
据了解,本着景村共建原则,清东陵保护区管委会根据所辖村庄的历史形成特点、民风、民俗等,深入挖掘、梳理与打造其文化特色,先后建成了“守陵人家”博物馆,官房、裕小“村史馆”等文化景点,展示满族人生活起居、民族特色和守陵村历史演变过程,依托其所在村落的特色,打造美食、民宿等与旅游要素相关的产业。
“目前,清东陵的区域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文化遗产元素逐渐融入村民和游客的衣食住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