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发表试管婴儿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柳叶刀》发表试管婴儿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一项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牵头的最新研究发现,在非严重男性不育患者中,常规体外受精技术(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相比,不仅活产率相当,而且可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胚胎。这一研究成果于2024年2月5日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为规范ICSI技术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
自1978年全球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帮助无数不孕不育夫妇实现了生育愿望。目前,全球约有1200万例试管婴儿诞生,其中我国每年约有30余万例。在众多辅助生殖技术中,常规IVF和ICSI是最常用的两种体外受精方法。
ICSI技术于1992年首次成功应用于临床,主要针对严重男性不育患者。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不孕患者的临床治疗,在一些国家的使用率甚至高达90%以上,引发了关于其过度使用的担忧。
针对这一重要临床问题,乔杰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黄荷凤院士,在全国8个省份、10家生殖医学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纳入2329对不孕夫妇,均为第1或2次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周期的非严重男性不育患者。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常规IVF治疗组(1154对夫妇)和ICSI治疗组(1175对夫妇)。
研究结果发现,ICSI治疗组和常规IVF治疗组的第一次移植后活产率分别为33.8%和36.6%,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RR=0.92,95% CI: 0.83~1.03)。在次要结局指标上,两组在受精率、受精失败率、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然而,ICSI治疗组的D3可利用胚胎数较少、移植率较低。
进一步的随访结果显示,在随机后12个月内进行胚胎移植的所有研究对象中,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4.5%)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0.9%)[aRR=0.88,95% CI: 0.810.96]。持续随访至2023年8月31日,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6.7%)仍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2.6%)[aRR=0.89,95% CI: 0.820.97]。生存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常规IVF治疗组与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比较
此外,ICSI技术需要通过显微操作将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胞浆内,绕过了精卵结合的自然选择过程,实验室操作相对复杂,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无论从有效性、安全性还是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常规IVF技术都应被推荐为治疗非严重男性不育患者的最佳选择方案。
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国际指南提供最佳循证依据,有助于规范ICSI技术的适应证,避免技术滥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降低不孕治疗费用,让更多不孕夫妇和家庭受益。
本文原文来自生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