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影视改编热潮持续升温,政策支持助推文化创新
文学影视改编热潮持续升温,政策支持助推文化创新
近日,“从文学到影像”优秀文学作品推介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成功举办。时代文艺出版社多部经典作品成功入选影视改编名单,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丰富的影像改编潜力。通过此次活动,文学与影视领域的深度融合得到了进一步推动,为首都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改编严肃文学作品成为影视作品的一股热潮,其中尤以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最为热门。“名作家+大导演+名编剧”成为标配,这不仅代表着更高的市场号召力,更是高水准的保证。跨年热播大剧《繁花》再次让人们见识到了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强大号召力。这部由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成为现象级作品。
脱胎于文学作品这一“母本”,许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备受青睐。从经典的四大名著剧集,到《平凡的世界》《红高粱》,再到《人世间》《繁花》,莫不如是。最新发布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大剧看总台”电视剧片单重点推介的38部作品中,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共计22部,占比近六成。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这场双向奔赴愈发热烈。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诞生于10年前。2013年,小说《繁花》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受到欢迎。次年,导演王家卫表示已购得《繁花》版权。后来,他用了4年时间拍摄完成了《繁花》。
和《繁花》类似,最近一次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还有《人世间》。2022年3月在央视和爱奇艺收官的电视剧《人世间》,自开播以来,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平均收视新高,爱奇艺平台热度破万,豆瓣评分则高达8.1。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7年首次出版,后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11月,腾讯影业获得了《人世间》8年的影视改编权。
文学是其他艺术形式的“母本”。1956年,《祝福》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登上了银幕,自此开启了一条辉煌之路。据统计,从1981年到1999年,总共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有12部获奖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创造了中国电影辉煌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几乎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起步。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经典剧集作品同样不胜枚举:四大名著剧集、《祝福》《林家铺子》《家》《四世同堂》《钟鼓楼》《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尘埃落定》《历史的天空》《红高粱》……这些电视剧集也成为经典之作。
去年10月,在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北京之夜上,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联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启动了文学著作权影视开发工程,该项目集结了国内顶级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和传媒平台,推动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开发,为电视剧创作探索更多可能性。
人们分析《繁花》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是,这是小说与电视剧互相成就的又一个经典案例。王家卫曾毫不掩饰他对于小说《繁花》的喜爱:“不论写书、拍电影,精髓都在于如何营造这股艺术‘味道’,《繁花》‘味道’很鲜明。我认为故事完整性不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一个故事。”
在《人世间》大获成功之后,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认识到,“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让观众与之共情,这离不开引发观众共鸣的生活细节。优秀作家笔下的作品,胜在能启迪观众的正面力量、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促进观众的深刻思考。”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柳建伟则认为,中国优秀作家影响力大小与影视改编作品的加持分不开,很多作品经过影视化改编后,不仅成为文学领域的经典,更成为影视圈的佳作,文学与影视的相互成就实现了“1+1>2”的效果。
在去年“茅盾文学周”昭明书会“影视改编作为文学的推广者”对话活动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表示,文学是影视的源头活水,影视又让文学熠熠生辉。文学作为其他艺术形式的“母本”,一直为影视创作提供丰饶土壤。同时,影视以其直观性、具象性、普及性等优势,拓宽了文学的审美视域,让文学流传更加深远。
剧集《繁花》不是对小说的简单“复刻”,小说在王家卫的镜头下实现了“新生”。甚至有评论家评论:“我们现在是面对两部长篇小说,一个是金宇澄的,一个是王家卫的。”
刘震云是深受影视行业青睐的作家,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在与导演冯小刚合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小说中大段的人物对白与心理描写,在影视剧中大多是不合适的。而小说对环境的文学性描写,在荧屏呈现上也会遇到问题。
小说和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把二者比作一盘菜,影视要求端上来的菜要色香味俱全,文学更注重切菜、搭配、炒菜的过程;如果比做水,影视像河流,奔腾汹涌,遇到落差就变成了瀑布。而小说像大海,表面的浪花和波涛并不重要,浪花底下的漩涡暗流,以及潮涨潮落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刘震云说。
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积累了信任和尊重。在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后,梁晓声说:“影视剧对于我想表达的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提炼。电视剧将部分角色和情节从概念化变为具象化,更加智慧地进行戏剧展现,例如对于周母这个角色的刻画、将周父认可郑娟的情节改为让郑娟在门口听到父子俩掏心掏肺的对话等,这些改动都证明导演与改编者对原作的提升。如果小说可以重写,我想将主创们的智慧都融进去。”
“严肃文学是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越是严肃文学,改成电视剧就越有难度,小说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除了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操刀过《人世间》的著名编剧王海鸰说。
如何成功地“转化创作”,让影视作品出彩出新,是影视改变文学作品需要一直探讨的问题。
时代文艺出版社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近年来在文学作品出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该出版社的代表性作家叶遁以奇诡故事和引人笔力著称,出版了《大采捕》《卅街档案馆》等多部畅销作品。此外,时代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日本作家西村京太郎的《终点站杀人事件》等优秀文学作品,展现了其在出版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2024年,吉林省委宣传部建立文化产业专家智库,汇聚百余名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今年,还将依托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设多个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这些举措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智力支持。
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文艺创新和文化发展。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强调,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统筹做好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利用,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产业扩容强链提质增效。这些政策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北京市文联发布的2025年文艺创作选题指南,提出了“聚焦民族复兴伟业、首都功能定位、文化传承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文明交流互鉴”等五个重点选题方向。这些选题方向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方向。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能够更好地传递给观众,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同时,影视作品的创新表达和艺术呈现也能够为文学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拓展其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在当前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保持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影视作品,是创作者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