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亚太医疗论坛热议:智慧医疗破解老龄化困局
2024亚太医疗论坛热议:智慧医疗破解老龄化困局
随着全球少子化、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通过智慧医疗实现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2024年亚太医疗永续转型论坛上,来自新加坡、台湾的专家分享了智慧医疗的最新进展和实践经验。
随着全球少子化、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占产业排放4.4%的医院也承受着减碳转型的双重压力。针对这一挑战,CSRone永续智库与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TAISE)于10月24日举办“2024亚太医疗永续转型论坛”,深入探讨智慧医疗与减碳转型议题。
三重危机:医疗体系数字化的需求与挑战
根据行政院国发会数据,台湾老龄化加速发展,将于明年(2025年)提前迈入超高龄社会。主持人银天下总监林幸妃在论坛中指出,随着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攀升,台湾将面临“三重危机”:社会年龄组成结构动摇、医疗与长照成本急剧增长,以及劳动力短缺与扶养比的崩解。为此,林幸妃进一步强调:“智慧医疗是老龄化下必须的解方。”为论坛第二场专题“智慧医院转型路径”拉开序幕。
(银天下总监林幸妃分享在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下,台湾将面临的危机与发展智慧医疗的必要性/图片来源:CSRone永续智库)
同样面临此三重危机的新加坡与台湾,智慧医疗已非科技选项,而是必然之路。新加坡通过“智慧国家2.0(Smart Nation 2.0)”政策,以国家层级的数字化支持智慧医疗发展,全面推动数字科技发展;而台湾健保署的“健保改革蓝图”,其中包含推动健保数字化改革,以减轻人力负担、提升营运效率。
应用面邀请了林口长庚医院,分享医院各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绩;微软与蔡司二间企业则为我们分享,企业在医疗数字化中扮演的技术开发与支援角色,尤其是在数据整合和诊断协助。透过不同国家、医院与企业各方对智慧医疗的推动和实务分享,让我们得以深入探讨其应对挑战的方式及未来发展可能。
SingHealth保健集团医疗信息学副总裁杨孔健:由国家政策上而下推动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从传统的实体诊所模式及纸笔记录,转型为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医疗物联网(IoMT)、虚拟技术、远距医疗,以及扩增实境与虚拟实境等智慧科技的应用。”作为新加坡三大医疗集团之一,SingHealth新加坡保健集团医疗信息学副总裁教授杨孔健一言以蔽之。
在新加坡国家策略“智慧国家2.0(Smart Nation 2.0)”的支持下,智慧医疗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核心策略,从基础数字化转型、医院管理流程到病患虚实整合的医疗服务,达到更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
(SingHealth新加坡保健集团医疗信息学副总裁教授杨孔健和论坛与会者分享新加坡政府与医疗体系推动智慧医疗的现状与发展/图片来源:CSRone永续智库)
新加坡政府与公共医疗机构如SingHealth和新加坡国大医院(NUHS)提出的“Healthcare 4.0”,以“phygital”(编按:结合物理(physical)与数字(digital)的创新词汇)为重点,通过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进行病人监控、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杨孔健举例说明:
- 新加坡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推出的Health Hub数字平台,整合健康信息和服务,供大众便于管理自己的健康
- 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SNEC)与合作伙伴开发的SELENA+(Singapore Eye Lesion Analyzer Plus),通过AI提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病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使传统需数小时到数天的检测能在分钟内完成,目前已成功通过国家认证并在多家医疗机构实施。
(其他国家级的智慧医疗发展方案/图片来源:SingHealth杨孔健简报内容)
杨孔健也谈到SingHealth于2018年成立数字策略部门,由上而下推动“数字优先”概念,让医疗服务更具可近性,保障大众健康的权利。如“Mobile Inpatient Care@Home”远距医疗计划,通过远距监控技术,使病人不必入院便可接受医疗照护,减轻医院负担以及提高效率。不过杨孔健也强调“高科技”必须与“高互动”结合,如何整合科技与人性化护理,让病人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还是能有真人陪伴,而非机械(Digital-First ≠ Digital-Only)。
SingHealth也与新加坡政府合力研发串联全国37家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Next Generatio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NGEMR)”,计划让不同医疗机构间可以无缝调取病例,期待大幅提升诊疗效率与服务体验,并奠基未来个人化的精准医疗。
不过杨孔健也再三强调各计划中数据隐私与安全的重要性,他以SingHealth内部研究数据科学与系统探索平台(ODySSEy)为例,此平台储存匿名化病患数据,提供研究人员安全可靠的数据,并分开研究、临床和营运需求数据。杨孔健最后表示,唯有在数字安全被保障,与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策略,以及发展时的能资源平衡的三项前提下,智慧医疗开发才能确实而逐步地推进。
卫福部健保署署长石崇良:弭平健康不平等的医疗数位布局
台湾与新加坡面临相似的人口结构,但卫福部健保署署长石崇良坦言,相较于新加坡的医疗支出占GDP不到5%,台湾在资源运用效能上仍有提升空间。随着台湾快速的老龄化,人口老化、医疗费用带来的财务压力的同时,还存在医疗人力不足的问题,偏乡、弱势能获得的医疗资源更少,健康不平等的严重程度急速加剧,为弭平此一不平等,数字化即扮演了关键一环。
(健保署署长石崇良与与会者分享台湾医疗体系现状,他幽默但沉重地提到,在人口老化上“台湾是超英、赶美、跨日本”,点出现阶段医疗困境。/图片来源:CSRone永续智库)
在健保署数字化转型策略中,针对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信息能力差异,采取三层式的转型方案:
- 医学中心:重点在于医疗信息系统(HIS)的转型,并建立跨机构的资料交换标准,使用国际医疗资料交换标准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格式对接资料中台,以强化医疗机构、病历、住出院和转诊记录,期待能包括保险机构的资料互通,更有望后续AI发展。
- 区域/地区医院:除依循医学中心医疗信息标准外,采用基本模块化策略,让医院依个别需求逐步提升数字化能力。
- 基层诊所与卫生所:提供信息公版,计划三年内让80%以上的基层院所,包含药局系统跟诊所,导入统一的云端解决方案。
(健保署对次世代数字医疗平台的分级推动/图片来源:石崇良简报)
此一推动希望能横向且纵向整合医疗机构间的资讯,让病人资讯“归人”、还能“归户”,将资讯整合进个人健康纪录(PHR)与家户健康纪录(FHR)里,而目前此计划也已在试行。
石崇良也分享了在健保署“医疗数字化升级”几个推动中的具体政策:
- 远距医疗:从早期的远距会诊/咨询,到目前试办的远距视频诊断、在宅急症照护试办计划(HaH),让偏乡或实体就医困难族群,能由地方诊所护士出诊至家照顾,并提供远距视频咨询。目前全国也已核定162个照护小组可提供此服务,未来期待能逐步扩展其他族群与国际医疗咨询。
- 就医全面数字化:结合虚拟健保卡、电子处方笺平台与健保云端查询系统,简化处方流程,让民众能直接通过手机钱包结账并收取处方笺,目前正于交通不便的花莲试办中。
- 提高效率与精准医疗:与新加坡未来发展相似,健保署正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以癌症治疗为首,逐步构建整合性的国家级基因数据库,涵盖从次世代定序(NGS)检测、重大伤病审核到癌症药物事先审查等多项流程,以提升行政效率、缩短癌症资料分析的时间落差,并预计导入AI审查机制,为个人精准医疗做准备。
面对台湾在全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高龄挑战,石崇良表示健保署的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对未来医疗模式的前瞻布局,从分级云端平台和数据整合,也以创新服务模式回应时代需求,打造兼顾效率与照护品质的智慧医疗体系。
最后无独有偶地,石崇良也说明数字化转型推动中,信息整合、嫁接、认证与数据隐私安全,与民众的接受程度仍旧是非常大的挑战。政府虽然扮演了转型的基石,但仍需要医院、企业、整个产业一起加入,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打破围墙的医疗照护(Hospital without walls)”。
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建宗:各层面的智慧医疗实践分享与愿景
延续杨孔健与石崇良针对国家策略面的分享,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建宗则分享了长庚在智慧医疗转型方面的实际应用。除亲自领导数字化转型进程,陈建宗强调智慧医疗不仅是技术更新,更是全院文化的变革——提升长庚体系的效率、精准与便捷,结合智慧医疗推动与医院ESG文化发展,创造医院的永续发展。
(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建宗分享长庚医院数字化转型策略/图片来源:CSRone永续智库)
长庚医院以病人需求为核心,于智慧医疗发展蓝图“服务、教学、研究、行政管理”四个面向,分别导入智能化、自动化设计,如智能门诊、医疗资料交换等,陈建宗也分别就患者、医护、行政三个方面重点地介绍发展实例。
- 患者面:长庚2022年首创医界AI智能客服,除了24小时客服,患者可通过APP智能报到与查询排队情况,提升服务流畅度;以及高效率检验医学服务,让患者以二维码报到抽血后,自动完成备管、传送,并由自动验证系统发出报告,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
(林口长庚院长陈建宗分享医疗服务流程的智能化规划/图片来源:陈建宗简报) - 医护面:100%导入电子白板与行动查房,让医护能更整合性、有效地执勤。在远距医疗方面,长庚医院与企业广达电脑合作,首创“5G救护车转诊服务”,运用5G特性实时传输影像、生理参数和呼吸机设置,提升新生儿及重难罕病童转送品质与安全;另外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合作研发“镜像手复健机器人”,为中风或脊椎损伤、脊髓炎等神经疾病引起的手部功能障碍患者,制订出有效的训练方案。自2022年起导入临床后,目前已推展到20多个医疗机构。
- 行政面:长庚首先运用AI辅助诊断关联群(DRG)系统管理,提高住院支付时的分类正确率,确保品质也降低人力需求;另外像是电子公文系统、长庚通讯云等也都能提升医院团队间的行政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最后,陈建宗也呼应前讲者表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仅在于提升技术能力,更需实现跨机构、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力,并与学术、企业合作培训专业人才,提升台湾在全球智慧医疗领域的影响力。
微软健康与医疗产业总监刘致宏:以数字驱动与AI赋能技术支援数字医疗
作为全球云端技术和数据管理的领导者,微软健康与医疗产业总监刘致宏以患者的就医旅程解释:智慧医疗的核心在于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尤其是医疗机构面对庞大而分散的患者资料时,数据平台的集中化至关重要。而微软的数据平台可帮助医院打破内、外部“数据孤岛”的问题,让数据间能够有效地链接与被利用,实现跨部门和跨机构的数据流通。
(微软健康与医疗产业总监刘致宏分享微软作为数据、云端的企业,如何协助智慧医疗的发展,他巧妙比喻“今天若我要做炒饭,我要肉丝、葱、姜、蒜就直接拿过来,而不是今天我做炒饭,我去找葱、洗葱,然后找蒜、洗蒜”,微软的数据平台即可帮助医院打破内、外部“数据孤岛”的问题。/图片来源:CSRone永续智库)
刘致宏强调未来的医疗数据中台应该要以“数据驱动”,并且能“AI赋能”,让医疗机构随时扩展数据应用范围,灵活运用于研究或临床治疗。提升医疗品质外,减轻医护负担,进而更专注于服务、教学、研究,加速智慧医疗发展。
刘致宏也列举部分微软与医疗机构、体系的合作案例,如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 UK)合作云端系统的建置、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HUSOM)共同开发AI驱动的平台,促进患者数据的精准医疗。于台湾则与OpenAI合作“公有云”,让各医院能使用具高规格资安防护的云端,导入AI实际应用,如台大医院、新光医院、中国附医等医院都有实际上线功能,让医疗服务真正达到便捷、高效且人性化的目标。
蔡司医疗技术总监陈致宁:影像技术供应者如何提升医疗精准性
同样作为医疗体系的企业技术伙伴,蔡司医疗技术总监陈致宁解释蔡司除镜片技术外,在智慧医疗中扮演重要技术供应者的角色。如同精准的光学镜片,蔡司研发的医疗设备也奠基精确数据,针对不同患者的人种、年龄、病史等个人信息,提供医护人员最佳的手术参数。
(蔡司医疗技术总监陈致宁以调侃自己“蔡司不是卖镜片的吗,怎么会来这个场子”开场,分享作为光学镜片的领先者,如何在智慧医疗扮演高科技技术供应者的角色/图片来源:CSRone永续智库)
陈致宁举例说明“SMILE”眼科手术工具,累积全球百万笔手术数据,让医师手术时能获得根据患者特性量身打造的最佳参数;而“SMILE Pro 2.0”更加入AI导航功能,从测量、定位、到手术三步骤,让测量数据自动串联手术平台,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率。另外像是使用AI协助诊断视网膜与青光眼的设备,能针对青光眼的患者自动整合病史预测病程,有助于医师更准确地规画后续治疗计划,有效缩短手术时间40%;或是让大数据与AI导引白内障手术,提升手术的医疗品质与效率。
而在最新的病理检查技术中,蔡司的“Convivo”设备能在手术中即时进行切片检查并得到高解析度成像,大幅缩短传统切片诊断所需的时间。然而陈致宁坦言,这项技术虽已取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但如何在台湾落地仍未有定案,也呈现出目前智慧医疗发展与实际落地的挑战。
从“云端”落地: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学界携手重塑医疗体系运作
论坛尾声,讲者对谈时都不约而同谈到,在人口结构老化、资源不足、实际应用与净零压力等的全球性挑战下,医疗永续正面临双轴转型:智慧医疗发展与减碳转型。而“2024亚太医疗永续转型论坛”第二专题,为与会者全面性地讨论了新加坡以政策引领的数字医疗策略、台湾健保署的分层数字化转型方案,医院在服务、研究、教学、行政的实际导入应用,以及企业微软、蔡司的技术支持,呈现了智慧医疗的蓝图:透过跨界合作、创新技术的应用及数据驱动的流程优化,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学界能携手重塑医疗体系的运作方式,促使智慧医疗从“云端”落地,朝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改革不断前进。
备注: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超高龄社会(Super-aged society)是指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以上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