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初中生杀人案: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反思
邯郸初中生杀人案: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反思
2024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校园暴力案件。三名13岁左右的初中生用铁锹残忍杀害一名同学,并抢走其手机及钱财,随后将尸体掩埋在废弃蔬菜大棚中。这起案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也促使人们反思校园暴力的深层次原因和预防措施。
法律边界与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这起案件中,主谋张某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某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马某某因协助销毁证据被免于刑事处罚,接受专门矫治教育。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讨论,部分人认为量刑过轻,尤其是对未成年罪犯的处理;也有人呼吁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更好地应对类似事件。
校园暴力的社会背景
校园暴力问题和影响由来已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以解决的痼疾。但值得注意的是,邯郸的案件中三名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是留守儿童。相比北京的同龄学生,贵州农村的学生遭受过至少一次欺凌的比例更大,有 47.4%,前者是 20.3%。即便同样都是农村儿童,相比有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是欺凌链条里更“底层”的受害者。根据发表在《人际暴力杂志》(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中一项对象包括 2147 名中国农村儿童在内的调查研究,大约 31.6% 的留守儿童反复遭遇过任意一种形式的欺凌。在被故意排斥/忽视、被编造谣言、被肢体攻击等不同的欺凌方式里,留守儿童有此遭遇的比例都比农村中其他非留守儿童更高。
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候鸟”父母长期分离,缺少情感上的沟通,只能由爷爷奶奶一辈抚养,甚至寄宿他人家中,更可能感到负面情绪、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分离也意味着留守儿童可能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行为上的指导。而阴影和创伤一旦形成,即便是在长大成人以后,也未必能随时间痊愈。2022 年一份发表在《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的研究收集和分析了知乎上关于留守儿童最热门的 3 个提问下(留守儿童长大后的状况如何?留守儿童的经历是怎样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有哪些心理问题?)的个人叙述文本,共计 1475 条。其中,留守儿童讲述的文字里,具有消极特征的词汇占据了更大比重。此外,留守儿童对自我的强调、对过去的回忆、对死亡的关注,都比其他人发布的内容更突出。
预防与矫治措施
专业化社工组织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社工组织能够提供心理干预、行为矫正和社会调查等服务,有助于准确把握罪错行为的背景和后果,为办案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此外,社工组织还能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帮助服刑后的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这些观点可以为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提供专业视角。
国际视角
英国“巴尔杰被杀案”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1993年,两个10岁男孩残忍杀害2岁男童巴尔杰,最终被判入狱8年。英国社会对这起案件的反应,包括民众的愤怒情绪和对司法判决的争议,反映了不同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英国的案例表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个层面。
结论与建议
邯郸初中生杀人案再次敲响了校园安全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警钟。从法律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和量刑标准。从教育层面,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从社会层面,应建立完善的预防和矫治体系,包括专业化社工组织的介入和社区支持系统的建设。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