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频发,专家支招防范变质虾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频发,专家支招防范变质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食用变质虾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7-9月高发,轻则导致急性胃肠炎,重则引发中毒性休克。因此,学会辨别虾的新鲜度,掌握正确的储存和烹饪方法,是守护餐桌安全的关键。
变质虾的危害:副溶血性弧菌的威胁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这种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和耐热性溶血毒素,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极易致病。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呈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或慢性肠炎性。患者通常在进食后2-40小时内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可达37.7-39.5℃。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脱水、高热或黏液血便等。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不容小觑。据统计,我国2011-2013年间,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位居首位。在美国,每年约有4500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病例,其中2800例与生食牡蛎有关。这些数据警示我们,变质虾是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要传播途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辨别变质虾?
辨别虾的新鲜度是预防食物中毒的第一步。新鲜虾通常呈青色或略带粉红,有光泽;变质虾则颜色变暗、发黑,失去光泽。新鲜虾有淡淡的海水味或腥味,无其他异味;变质虾则有刺鼻的腐臭味。此外,新鲜虾肉质紧实有弹性,而变质虾则软烂、缺乏弹性。
正确储存与烹饪:远离食物中毒的关键
正确的储存和烹饪方法是防止虾类变质的重要保障。解冻后的虾应放置在密封容器中,保持湿润,并存放在0-5℃的冷藏环境中。如果需要长期保存,建议将虾冷冻在-18℃以下的环境中。解冻时,推荐采用冷藏室缓慢解冻法,避免使用热水浸泡或微波炉快速解冻,以保持虾的鲜味和口感。
在烹饪时,一定要确保虾类彻底煮熟。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可被杀灭。因此,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加热煮透;凉拌菜的海产品原料食用前应100℃沸水漂烫数分钟。此外,盛装生、熟食品的器具要分开,并注意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
实用建议:选购与食用指南
选购虾类时,应通过超市、农贸市场或海产专营店等正规渠道,可通过观察产品色泽是否正常、按压产品看其是否有弹性,判断产品是否新鲜。在选购及外出就餐时要选择新鲜海鲜,如出现气味异常或者腐烂变质,应避免食用。
食用海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与啤酒同食,否则会增加痛风风险
- 食用海鲜后2小时内不要食用水果、喝茶
- 烤生蚝、扇贝、大虾等要烤熟
- 过敏体质的人应当注意适量食用海鲜
变质虾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但通过科学的辨别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让我们从选购、储存到烹饪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共同守护餐桌上的安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