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焦眼镜延缓近视原理:特殊光学设计让成像落在视网膜上
离焦眼镜延缓近视原理:特殊光学设计让成像落在视网膜上
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数量的逐渐增多,离焦眼镜作为一种经济、方便的近视防控手段,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医生的关注。那么,什么是离焦眼镜?它又是如何预防近视发展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研究表明,造成近视的原因是:周边远视型离焦导致视网膜向后伸长进行物象投影的自我调节,近视眼度数会随着视网膜向后引起眼轴长度延长而增长。因此,控制和延缓眼轴增长是近视防控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单焦眼镜只是为了让人戴上看得清楚,周边视网膜会形成远视型离焦,可能导致眼轴增长,近视控制效果不理想。上图是戴了传统的框架眼镜矫正的效果。
传统的单焦点镜片只有一个光度,通过镜片看到的物体可以清晰的成像在视网膜上,虽然中间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但通过镜片的周边看物体却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我们称为周边远视性离焦。
由于人眼有“看清物体”的自制机制,为了消除周边远视性离焦而导致眼球向后拉长,以达到周边成像在视网膜上,结果引起近视度数加深。所以传统的框架眼镜只是为了让人戴上看得清楚,它的光学设计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效果。
什么是离焦?人眼屈光系统成像点与视网膜呈现三种关系:
1.正视状态:成像点落在视网膜上,使人眼看得清;
2.远视型离焦:人眼屈光力相对较弱,成像点落在视网膜后;
3.近视型离焦:人眼屈光力相对较强,成像点落在视网膜前。
什么是离焦眼镜?传统的单焦框架眼镜只是为了让人戴上看得清楚,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而多焦点离焦眼镜,是一种采用中心及周边近视离焦原理设计的框架镜片,配戴该镜片后,物体在眼内会形成一个聚焦像跟一个近视性离焦像,通过离焦像来干预眼轴生长及延缓近视加深,是目前被临床证实的有效地干预近视加深的手段之一。
离焦镜片原理是什么?离焦镜片通过特殊光学设计不仅使中心视力处图像投影至视网膜上,而且使其外围投影到视网膜上或前方,形成周边近视性离焦,通过离焦像来控制眼轴生长及延缓近视加深。
角膜中心影像落在视网膜的位置并不影响眼轴的增长,而角膜的周边视野影像落在视网膜的位置才是真正影响眼轴发展的重要因素。
哪些人适合佩戴离焦眼镜?和角膜塑形镜相比,离焦眼镜的适用人群较为广泛,没有年龄限制。
①联合光度≤1000度近视的,散光≤400度的,可以佩戴;
②无法符合佩戴OK镜的人群,或者能佩戴OK镜但觉得麻烦并担心有并发症的,可以佩戴;
③年龄不到八岁的,可以尝试佩戴;
④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可以尝试佩戴;
⑤成年人病理性近视,成年后度数持续增长的,可以尝试佩戴。
⑥低度近视但近视进展快的小朋友,可以佩戴。
需要注意的是:斜视、双眼视功能异常、屈光参差以及期待过高的佩戴者都需要酌情考虑佩戴。
对于低度数的小朋友,OK镜中央压平相对少,那么产生的周边离焦量就会偏小,相应的控制效果就有可能会弱一些。那么此时,拥有一定高离焦量的离焦镜片,不仅能在全天候产生近视防控的正面影响,或许能起到更好的近视防控效果。
当然,这是以全天候配戴为前提的,并不是仅仅是上课戴戴,出去玩不戴,或者觉得放学了就不用戴,这样是不行的。
离焦眼镜需要一直戴着吗?眼镜配好后,要坚持佩戴,不能间断。最好能搭配调节训练同步进行,这样效果更好。
每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验光、眼轴曲率测量、视功能及眼位检查、镜架调整等,这样能更直观地了解近视控制的进程。
离焦镜片具有一定的近视防控效果,并且应用在好动的儿童身上相对来说简便,且安全性好,它不需要繁琐的护理,选用的是PC材料,还可防紫外线,抗冲击性好,一般情况下小孩子打打闹闹不易碎。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近视进展情况,比如观察3个月或者半年的近视进展情况之后,再选择是否应用离焦镜片产品。
当然,足够多的户外活动时间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控制近视的首选方案,完全把希望寄托于离焦镜片是不切合实际的。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假如离焦防控镜片的防控效果有10分,3分靠产品特性,3分靠验配人员水平,剩下4分还是要靠用眼环境和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坚持做到行为习惯正确用眼,才能更有效的保护视力。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