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昭君出塞:开启汉匈和平新纪元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21: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昭君出塞:开启汉匈和平新纪元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一个女子的身影悄然消失在长安城的尽头,她就是王昭君。这位来自南郡秭归的女子,以一曲《琵琶怨》诉说着内心的哀愁,却也承载着汉匈两国的和平希望。王昭君出塞,不仅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一段著名和亲史实,更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在历史上留下的不朽传说。这段历史背后,王昭君作为汉朝的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为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尽最大努力,展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女性的坚强与智慧。

01

王昭君的个人经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的一个平民之家。她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02

和亲政策的历史意义

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双方来说都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宁胡”就是使匈奴民族安宁的意思,“瘀氏”即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的汉墓和包头市的汉墓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文物中,说明秦汉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

03

王昭君在匈奴的贡献

昭君和亲后,呼韩邪单于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宠爱异常。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位公主,长女名叫须卜居次,次女名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了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所以她的事迹被千百年来传颂。

04

后世评价与纪念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后世大多数诗词戏剧都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受这些作品影响后人对王昭君和昭君出塞形成刻板印象既把昭君出塞当成是屈辱和亲。实际正史中上并非如此。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得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从而留下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王昭君出塞不仅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一段著名和亲史实,更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在历史上留下的不朽传说。这段历史背后,王昭君作为汉朝的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为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尽最大努力,展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女性的坚强与智慧。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匈汉之间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