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与东江镇:明末清初的抗金传奇
毛文龙与东江镇:明末清初的抗金传奇
毛文龙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他在皮岛创立的东江镇成为明朝抵抗后金的关键据点。东江镇不仅牵制了后金的兵力,还通过游击战术频繁袭击后金,极大干扰了后金的扩张步伐。然而,毛文龙与袁崇焕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毛文龙的死对明朝的抗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明朝的衰落。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个人恩怨,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
东江镇的创立与战略意义
1621年,后金军大举入侵,辽东诸城沦陷,毛文龙的家属以及兵丁一百多人也在这次大难中被屠杀。已经45岁的毛文龙顿觉人生无望,于是打算回老家发展。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人生第二位贵人。王化贞,时任辽东巡抚。在王化贞的策划下,五月二十日,毛文龙挑选197名大明特种兵,乘坐四艘小船入海,深入辽东沦陷区打游击。一路连战连胜,不仅部队发展壮大到上万人,还跟早年降金的一些明朝将领建立了地下联系。
在毛文龙的游击战术中,有一场战役尤其需要介绍下:1621年的七月十九日,毛文龙派遣陈忠率100余名士兵乘夜渡鸭绿江,夜袭镇江(今丹东九连城镇),在内应的策应之下,一举攻破镇江,俘虏后金守将父子六十多人。这个守将叫佟养真,此人的名字大家未必熟悉,但他的后人大家一定认识。他有个孙女叫佟佳氏,嫁给顺治帝生下了康熙,他还有个孙子叫佟国维,是康熙朝的重臣之一。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康熙帝为妃子,他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儿子,叫隆科多,后来成为雍正朝的大将军。不过这些佟养真都没有机会看到了,因为他在这场战斗中被俘,并且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正是他的牺牲,换来了佟家在后金中的崛起,命运的齿轮就是这么有意思,从这一点上看,佟家得感谢毛文龙。这件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刚刚沦陷的辽东地区,一定程度的游击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毛文龙后来一路游击作战,一不小心就进入了朝鲜,并且在朝鲜边上占据了一个叫皮岛的岛屿,最终以皮岛为基地,建立了敌后抗金游击区——东江镇抗金根据地。
东江镇镇治为皮岛,今属朝鲜,名椵岛。岛虽不大,但位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毛文龙对东江镇的治理还是很有成效的。清朱翊清《埋忧集》载:“皮岛者,故朝鲜地,四面皆山,陡绝,惟西面一隅可通舟楫。公(毛文龙)得之,金、复、海、盖诸州皆震。朝廷遂以公为正总兵,赐尚方剑,进左都督,又加封太保,封三世,袭一子锦衣卫指挥。于是公益自奋励,筑城修楼橹,立火炮为守御具,又建府铁山,立文庙,设学。”可以看出,毛文龙筑城立火炮,立文庙,设学,都是很有远见的。毛文龙控制下的东江镇,势力范围曾覆盖鸭绿江下游、辽东半岛南端,及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海岛,等于完全封锁了后金的海上通道。毛文龙还建立了一支水军,有战船四千多艘,这对于不习水战的后金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此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东江镇还有令后金闻风丧胆的红衣大炮。
毛文龙与袁崇焕的矛盾
袁崇焕比毛文龙小八岁,毛文龙夜袭佟养真的时候,袁同学还在福建做他的知县。这一年的年底,天启元年十二月,袁同学和其他知县到京城开会,参加三年一度的官员考核,期间还抽空单枪匹马跑到了山海关侦查前线,恰在此时,努尔哈赤攻破前线重镇广宁,明军惨败。当时还没有什么名关宁防线,广宁沦陷以后,后边只有一个山海关扼守,后金大有一举南下直捣京师之趋势,彼时的大明王朝惊恐万分,朝臣们仿佛又回到了173年前的那次大战前夕。不少人纷纷建议南迁, 更有甚者甚至悄咪咪将家眷和财产送往南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袁崇焕的单骑侦关成为他的加分项,在吏部的考核中, 袁同学脱颖而出。正常来说,袁同学的新工作将会是一名言官,也就是那种天天拿小本本登记别人过错,随时向皇帝弹劾的那种肥差,不过值此帝国用人之际,加上袁同学的一再申请,最终袁崇焕以山东按察司佥事的新职位,到前线募兵。这是大明版本的“投笔从戎”的典故。不过,和班超的结局不同的是,袁崇焕刚刚出道就面临着如何实现个人理想的问题。首先,当时的主流防御思想是重关防御,通俗的理解就是以山海关为防御重点,在关外修筑部分城墙和工事作为支点。而袁崇焕的防御思想则是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前者叫关宁防线,后者叫关宁锦防线。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要不要放弃关外的土地。后者的好处就是压缩后金的回旋空间,通过控制关外的土地来牵制后金,并且为大明赢得更加广阔的战略腹地。缺点就是:费钱。其次,如果后金军队绕过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南下,就好比后来德军绕过法国重金修筑的马其诺防线一样,那么这个防线就形同虚设了。不过这场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就在1626年,袁崇焕依靠宁锦防线,挡住了努尔哈赤的第一次进攻,打赢了宁远之战。一年以后,袁崇焕扛住了努尔哈赤的第二次进攻,杀敌三千余,史称宁锦大捷。努尔哈赤也在此战之后不久病逝。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后来又官居蓟辽督师,全权负责前线战事。1629年之前的战事形态就是这样子,整个辽东的态势归总下来就两点:一个是以毛文龙同学开辟的敌后抗金根据地为主,在敌后牵制并时不时的骚扰一下后金,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关宁锦防线为主的阵地战。按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俩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简直是完美。但是不完美的地方在于,大明朝缺钱。不论是前线阵地战,还是后方的游击战,都需要朝廷发饷。注意了,毛文龙的根据地实际上是建立在海上的岛屿上的,它是真正的敌后,而不是咱们抗日战争时期的敌人腹地。所以,这个根据地并不能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就地获得补给。一切全凭朝廷供应。这是袁崇焕和毛文龙后来的矛盾根源。与此对应的,在朝中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归结下来就是一点,到底要不要大力支持毛文龙。本身就财政紧张,如果花了钱还看不到战果,大明朝的言官御史们估计要可以把毛文龙喷死。尤其是,随着战事的迁延,关于毛文龙自立门户的说法也开始流传。“皮岛未营之先则为可留可去之文龙,皮岛既营之后则为千虑万虑之文龙。”“最可虑者,谓文龙性忠义其人耶?”毛文龙的第一次信任危机来自于宁远之战。就在袁崇焕在宁远大放异彩的时候,明熹宗下令毛文龙“袭后搗巢”“灭贼雪耻”,然而毛文龙还没来得及出兵,努尔哈赤就撤军了。当时恰逢毛文龙的老领导王化贞被判死刑(失守广宁),毛文龙居然上书明熹宗,愿意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功劳来换取恩师免死。明熹宗大怒,下诏:“毛文龙即使有功,岂得代人赎罪?况奴酋入犯,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乃为失陷封疆之人求宥,藐视朝廷,是何法纪?”明熹宗的态度让一部分人马上嗅到了不同的信号,包括袁崇焕及兵部尚书王永光在内的朝臣纷纷上书,奏请让毛文龙移师。也就是放弃敌后根据地,撤军之意。七月份,袁崇焕派赵佑、徐敷奏前往东江镇商议移师事宜,两人计划带着毛文龙招抚的数万流亡辽人南归,引起毛文龙不满,结果赵佑被杀,徐敷奏逃走。事后,双方互相弹劾,攻击对方。八月十五日,熹宗下旨:“不必移驻。”毛文龙躲过一劫。但是毛文龙和袁崇焕的梁子也彻底接下了。1628年,努尔哈赤和明熹宗先后去世,毛文龙迎来他人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危机。这一年,后金新话事人皇太极为
毛文龙之死与明朝抗金事业的转折
1629年,袁崇焕精心设计一场计划,率领军队登上皮岛并安排了一场演武,以此为由召见毛文龙。毛文龙毫无戒备前来参加演武,袁崇焕利用这一时机,以朝廷密旨的名义将毛文龙拘捕,命令部下将其五花大绑,并迅速宣布十二条罪状比如贪污军饷、治军不严、擅自与后金交涉、破坏军纪等。袁崇焕还指控毛文龙在皮岛为魏忠贤立生祠,当地百姓视为个人附庸,宣布完罪状迅速执行斩首命令,这一切发生得极为突然,皮岛众将士都没反应过来。毛文龙虽然身为一品大员、手握尚方宝剑,面对袁崇焕的突袭也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就已经身首异处。之后袁崇焕下令将毛文龙的首级传于三军,旨在以此来震慑毛文龙的部下,对众将士当众宣称:“罪在毛文龙一人,其余将士无罪”。恩威并施的手段既安抚毛文龙部下的情绪,也使他们归于自己麾下,斩杀毛文龙的第二天,袁崇焕就带着酒肉祭品,亲自来到毛文龙的墓前祭奠......
毛文龙在皮岛多年,深受部下拥戴,他的突然死去使得皮岛的军心大乱。袁崇焕试图稳定局势,但皮岛的军队早已没了当年的锐气,士气大减军心不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袁崇焕以公事为由斩杀毛文龙,随后又表现出悼念之意,但当时军中众人的眼中更像是一场“猫哭耗子假慈悲”的表演。皮岛军队的将领大都是毛文龙的亲信,因担心遭到清算一部分选择投降后金,另一部分则被袁崇焕调离原驻地。后金军队利用这一机会,迅速攻占皮岛及其周边地区,使明朝在东北的战略防御体系出现明显的空白。后金原本受到牵制的南下压力骤然减轻,皇太极迅速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向明朝腹地进攻。总的来说,袁崇焕擅自杀害毛文龙的决策,直接导致东北战线的崩溃,使得后金有长驱直入的机会。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巩固对辽东的控制,反而使后金的攻势更加猛烈,是明末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一笔。不久之后,袁崇焕自己也在政治风波中失势被崇祯皇帝处以极刑,这场内部纷争使明朝失去两位重要的将领,也让抗清的力量元气大伤,成为明朝走向衰亡的转折点之一。
毛文龙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抗金事业的重大损失。东江镇的瓦解,使得明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后金得以全力南下,最终攻入山海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毛文龙虽然在政治斗争中被冤杀,但他在抗金战争中的贡献和东江镇的战略价值,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