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中西医结合可控制
特发性震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中西医结合可控制
头部不由自主地颤抖,写字时手抖得厉害,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是特发性震颤的表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影响上肢、头部和声音,下肢较少受累。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特发性震颤的总患病率约为1%,60岁以上成人患病率更是高达5%。
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性震颤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直系亲属中常有相同病症。此外,中医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淤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 为“ 本虚标实”, 多表现为“ 虚实夹杂”。
临床表现与诊断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症状是不自主的肌肉震颤或抖动,可发生在手部、头部和声带等部位。震颤频率可达4-12 Hz,幅度通常较小。症状可能在活动或休息时出现,休息时更明显。此外,震颤部位可以是手部(手颤)、头部(头颤)以及声带(声带颤动)。手颤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常表现为手部不自主的抖动,尤其在休息时更加明显;头颤则是指头部来回摇晃的症状;声带颤动则会导致声音不稳定。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相对困难,因为它是非器质性的,无法通过仪器和检测确诊。尽管各种症状都很符合特发性震颤的特征,但没有诊断依据的判断很难下诊断,在依照特发性震颤治疗和找其它诊断方法这两个决定之间犹豫,一方面,担心耽搁错过治疗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则是担心不是特发性震颤,一旦误服用特发性震颤药物,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对身体有害。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被广泛用于减轻震颤,约有50-70%的患者有效。顿挫性药物如扑痫酮,也显示出对部分患者的显著疗效。
手术治疗: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可显著降低震颤强度,适用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射频消融术和伽马刀治疗可作为替代选择,但风险相对较高。
非侵入性技术:聚焦超声技术在未开颅情况下,通过热能破坏特定脑组织,也表现出良好效果。反复经颅磁刺激(rTMS)正在研究中,可能为未来提供新途径。
中医治疗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诊疗原则在调理特发性震颤中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
(1)副作用小,避免长期吃西药出现的不耐受和对药物的依赖性;
(2)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升生存质量;
(3)辨证论治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一刀切”的现象,提高了治疗效果。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法:阴虚风动证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且多为其他各证型的发病基础,因此此治法应用甚为广泛。此法适用于素体阴虚,年龄偏大,肝肾不足者,除见肢体震颤不止之外,还可见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失眠健忘等肝肾亏虚的表现。治疗以滋补肝肾,育阴熄风为主。
益气养血,熄风通洛法:气血亏虚证多发于体质较虚弱的患者或在阴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气血不足,血不养经脉,血虚风动,除肢体震颤不止为主要表现外,还可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健忘,眩晕等气血亏虚表现。“须大补气血”。故治疗宜益气养血,熄风通络为主。
镇肝熄风,化痰通络法:风痰阻络证临床上亦不少见,痰浊淤血内停,虚风内动,风与痰相搏,闭阻脉络故发为震颤。除震颤的表现外还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风痰内阻之证象。故治疗宜镇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
患者故事
一位特发性震颤患者分享了他的经历:“我发现自己在紧张、生气或照相时头部会不受控制地抖动。起初我以为只是偶尔的紧张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经过医生诊断,我才知道这是特发性震颤。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治疗,我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预防与生活建议
虽然特发性震颤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同时,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助于缓解症状。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充足睡眠等,也有助于控制病情。
特发性震颤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并明确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