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之镜头下的上海:街头艺术与城市公共性的探索
侯之镜头下的上海:街头艺术与城市公共性的探索
2010年夏天,一场台风过后的上海,蓝天白云下,一位来自内陆的建筑师被这座城市的魅力深深吸引。他就是侯之,一位用镜头记录上海街头艺术的建筑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名为 "Everyday Shanghai" 的摄影项目,用独特的视角捕捉上海的街头之美。
Everyday Shanghai:记录上海的日常
侯之的摄影项目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10年,他淘到了一个28mm的徕卡移轴镜头,这成为了他记录上海街头的开始。他选择的拍摄地点都是那些"尺度适宜的街角",比如南昌路与思南路的交叉口、延庆路与华亭路的交汇处等。这些地方不仅展现了上海的建筑之美,还体现了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侯之的摄影作品没有夸张的取景,也没有猎奇的凝视,而是以平和的视角展现上海的日常。每一张照片都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上海,建筑、行人、绿植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些照片被上传到名为EverydayShanghai的网站上,并在社交媒体上更新,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甚至有曾经居住在上海的外国友人通过这些照片回忆起自己在上海的生活。
Movingup Shanghai:骑行中的城市印象
2018年,侯之开始了另一个项目——"Movingup Shanghai"。这个项目以骑行影像的方式记录上海的城市街道场景。他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工具,因为"上海的梧桐区街道,尺度适合骑行溜达"。在视频中,每一幅街景都平铺直叙地呈现几十秒的动态影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上海的街头。
侯之对上海的街道如数家珍,从南昌大楼到武康路,从淮海中路到永嘉路,每一处都有它的独特魅力。这些影像素材贯穿春夏秋冬,展现了上海不同季节的街头风貌。
城市公共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
除了摄影项目,侯之还积极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他与朋友一起参与了"新华好椅"项目,在新华路的棉花酒吧外设计了"笑笑椅",在法华镇路设计了"小小桥椅"。这些椅子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城市中的小型艺术装置,与休憩或玩耍的人们发生着有趣的联系。
在愚园路,侯之和他的工作室合伙人还打造了一个名为"城市之书"的装置艺术项目。这个明黄色的阅读角位于两幢建筑物之间的空地上,不仅为路人提供了一个温馨的阅读空间,还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处心灵补给站。
侯之的这些作品都与城市的公共性密切相关。他认为,城市提供了一片想象的土壤,不同人可以自由种下不同的花朵。人们在这里获得交流与体验,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这正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
通过侯之的镜头和设计,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他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这座城市的街头艺术,展现了上海的日常之美。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观察和体验城市的方式。正如他所说:"街角有种神奇的魅力,就像是城市的故事时刻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