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
12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山东日照正式发布“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以下简称“20条”)。这份纲领性文件首次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健身指导,涵盖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等多个方面。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姜庆国表示,与2020年相比,虽然孩子们的身体形态有所改善,但在体能方面却出现下滑,各类身体素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20条”重点围绕健身方式、运动量、运动时间等提出指南性、精简性、凝练性的指导,同时以释义、作用机理、实践操作等详细的技术支撑材料作为附件,深刻诠释其科学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0条”的发布,旨在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虹强调,“20条”在编制过程中,梳理了现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指南类文件,避免同已发布内容有过多重复。同时,遵循易操作、易实施、强干预原则,体现多样性特点,结合实际开展情况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真正让儿童青少年有兴趣参与其中,提高科学健身素养,有助于他们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20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近视防控方面,建议每天进行户外活动2小时,每周至少进行5次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活动,以有效预防近视。在科学减脂方面,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节食和盲目减肥。在体姿改善方面,强调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定期进行脊柱健康检查,通过针对性的运动改善体姿。在心理健康方面,鼓励参与团队运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在科学健身方面,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选择,包括跑步、游泳、球类运动等,强调循序渐进和适度运动的原则。
为了确保“20条”的有效实施,国家体育总局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科普宣传范围,丰富宣传渠道和平台,广泛推广科学知识,在保持传统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新媒体领域进行深入拓展,开发出适合各平台、路径的科普作品,将“20条”的推广贯穿于各项科普和运动健康促进工作中。
专家建议,家长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同时,学校应严格落实体育课和课间操制度,确保学生每天有充足的运动时间。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