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揭秘清朝宫服的秘密
故宫博物院揭秘清朝宫服的秘密
2024年6月21日至9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近百件珍稀清代宫廷织绣服饰展品,其中近九成展品皆为首次展出,力图全方位展示中华传统“高定服饰”的巧夺天工。
本次展览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本次展览专注于色彩。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传统礼仪制度和社会秩序。清代宫廷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的文化特色。二是展品的珍贵性与稀缺性。因织绣服饰类文物的材质脆弱、颜色易褪,对其的保存与展示都极具挑战。此次展览展出了近百件织绣服饰类文物,其中近九成的展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展现了清代织、染、绣、缂、绘等工艺等高级工艺的时代风貌。三是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文物的展示,更是对故宫博物院织绣服饰类文物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从策展、布展,到展览的开幕,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展览团队紧密合作,展现了双方高水准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双方的文化自信与互信。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天地日月」重点呈现宫廷中制作最精良庄严的一类服饰——祭服;第二单元「正大光明」展出帝后专用的黄色服饰;第三单元「青深雅健」呈现清代最具代表性的蓝色服饰。第四单元「四季瑞染」将解读清宫服饰中所体现的穿着者年纪、身份等级、四季气候、社会时尚等因素,并列展出手镯、扇子等配饰物件;第五单元「锦绣云天」聚焦清宫服饰的材质与工艺细节。
第一单元「天地日月」重点呈现宫廷中制作最精良庄严的一类服饰——祭服。在古代君权神授的观念下,承天命,治万民,君主治国也是对天命负责,明君对于祭祀都诚敬惟谨,祭服也是宫廷中制作最精良庄严的服饰。因此染色、织绣标准也非常严格,不许有一点疏忽和瑕疵。自康熙、雍正时期,清宫中衣色礼制进一步确定。雍正朝《大清会典》更明确了四郊:天、地、日、月各坛祭祀的服色。而石青、明黄、宝蓝、大红、月白也是清代最重要的衣色和纹彩。
第二单元「正大光明」展出帝后专用的黄色服饰。黄色是权力的象征,皇帝可以用它来赏赐宠臣,比如我们在宫廷影视剧里看到乾隆赏赐和珅黄马褂。明黄色纳纱彩云龙纹男单朝袍。清乾隆,身长144cm,两袖通长192cm。故宫博物院藏藏。朝袍圆领。大襟右袵,马蹄袖,石青色披领绣彩云金龙纹。上衣下裳相连,周身镶饰青色描金衣缘。袍在明黄色纱地上纳纱盘金绣龙纹,以五彩丝绒绣彩云及海水江崖等纹饰。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衣身列十二章,不过下裳右前后藻、火二章位置对调,说明乾隆年十二章排布位置有过改动。根据大清会典,此种纱料的明黄色夏朝服正是夏至时分皇帝亲往北郊地坛,祀地祭礼中穿用的祭服。
第三单元「青深雅健」呈现清代最具代表性的蓝色服饰。青与蓝,这两种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古代宫廷中,它们却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夏商时期开始,青蓝色就在民间和宫廷中广受欢迎。蓝色,最初来源于靛蓝所用的蓝草。随着靛蓝染色技术的成熟,蓝色在清朝时期成为了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的色彩之一。而青色,则是一种介于蓝与绿之间的色彩,它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描述植物生长的色泽,象征着生机与活力。此外,青色在古代还有时指代黑色,展现了一种深沉与神秘。
第四单元「四季瑞染」将解读清宫服饰中所体现的穿着者年纪、身份等级、四季气候、社会时尚等因素,并列展出手镯、扇子等配饰物件。青蓝色在清朝后宫中更是屡见不鲜。据《苏州织造局制》记载,青蓝色在宫廷女装中的表现尤为丰富,涵盖了从月白、湖色到宝蓝、真青等多种色调,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了不同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在清朝后宫中,嫔妃的便服是展现其身份与品味的重要载体。其中,青蓝色系的便服尤为常见。年轻的嫔妃们偏爱颜色艳丽的氅衣,如湖色和月白色,显得清新脱俗。而中年女子则更偏好于沉稳的湖色和月白色,展现出一种成熟与稳重。到了老年,虾青色和蓝色则成为了常见的选择,彰显出一种沉稳与大气。
第五单元「锦绣云天」聚焦清宫服饰的材质与工艺细节。清朝宫廷服饰的制作是在北京绘制好图样之后再发往江南,由各局按样织制。南京的江宁织造局主要生产云锦;苏州织造局主要生产织锦、缎、纱、绸、绢等,以仿宋锦、缂丝、苏绣和漳绒最为著名;杭州织造局主要织造绸、绫、罗等织物,尤其以素色织物和暗花织物最具代表性。清代宫廷服饰所使用的缉米珠绣、妆花缎、织金缎、漳绒、漳缎、天华锦、金宝地锦等材质的具体工艺特征。
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清朝宫廷服饰的精美工艺和丰富色彩,还揭示了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展品,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清代皇家的独特流行色,还可以了解清朝三百年的衣尚与礼制,感受清代皇家的品位与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