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7小时睡眠最健康,专家推荐这些助眠方法
研究证实:7小时睡眠最健康,专家推荐这些助眠方法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却隐藏着现代人普遍的睡眠焦虑。据统计,后疫情时代,我国有24%的人患有焦虑症,34.7%的人患有抑郁症,而失眠往往是这些心理问题的首发症状。如何摆脱睡眠困扰,重拾健康作息?或许,从“早睡早起”这个简单的生活习惯开始,就能找到答案。
早睡早起,不只是习惯,更是科学
科学研究证实,规律的作息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长期熬夜会带来诸多危害:
- 免疫力下降:熬夜会削弱身体抵抗力,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
- 眼睛不适:短期可能引起干涩、疼痛,长期可能导致视力下降
- 胃肠疾病:不规律饮食易引发胃肠道问题
- 记忆力减退: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相比之下,早睡早起则带来诸多益处:
- 精力充沛:充足睡眠让人精神饱满,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 规律作息:形成条件反射,改善睡眠质量
- 心身健康:头脑清醒,情绪愉悦
- 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
- 促进发育:对青少年智力和身体发育有益
找到你的“黄金睡眠时间”
那么,什么是最佳的睡眠时间呢?2021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7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长。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现“J型关联”——7小时的睡眠时间是最低风险点。无论是睡眠不足还是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
最佳入睡时间是什么时候?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晚上10:00-10:59是入睡的最佳时间点。这个时间段入睡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具体来看,与10:00至10:59入睡相比,晚上11:00-11:59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12%,在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高25%。
六个实用助眠法,告别失眠困扰
制造褪黑素波动:打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窗帘。早晨拉开窗帘,让光线提醒身体白天的到来。
晚饭别吃太晚:避免睡前血糖升高导致兴奋。如果饿了,可以喝一杯热牛奶。
适当运动:每天坚持运动,但避免睡前3小时内运动。
睡前放松:泡热水澡、读书等,不要玩手机或打游戏。
保持生物钟规律: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
尝试冥想:如果难以入睡,可以尝试冥想,想象自己在沙滩上或高峰上,帮助转移注意力。
从“夜猫子”到“早睡达人”的转变
一位小红书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转变经历:通过睡前不玩手机、敷蒸汽眼罩、调整家居氛围等方法,成功改善了睡眠质量。她表示,现在每天都能精神焕发地迎接新一天,皮肤状态也明显好转,黑眼圈减轻,毛孔变细,很少长痘痘。
早睡早起,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关乎我们的身心健康,关乎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让我们从今晚开始,尝试早睡,用规律的作息驱赶睡眠焦虑,迎接更加健康、快乐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