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龙泉寺:千年古刹的现代新生
五台山龙泉寺:千年古刹的现代新生
五台山,这座被誉为“金五台”的佛教圣地,自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5年)建寺以来,历经近两千年沧桑。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不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更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存的唯一道场。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龙泉寺以其独特的历史传说、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创新的文化实践,成为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之一。
九龙传说:一座寺庙的诞生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从山形地貌看,九道山岭拱抱于此,加上寺东侧的一眼泉水,形成了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泉的景观。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
更有趣的是,龙泉寺还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有着不解之缘。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带兵巡游五台山时,因口渴饮用了寺旁的泉水。当时泉水边有九条小龙玩耍,李渊饮下泉水后,九条小龙化为九个气度不凡的少年向他拜见,预言他将成为皇帝。李渊虽半信半疑,但随后确实成为皇帝。为报答九龙点化之恩,他许愿要在天下建108座龙泉寺。
精美的建筑艺术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后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行了重修,并在清末民国初年再次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龙泉寺坐北朝南,现存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
上龙泉寺,必登伫立于一百零八级台阶之上山门外的汉白玉石牌楼,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楼,是山西的胡明珠等人于1923年建造的,用了六年的时间刻成。它移植了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特点、风格、类型与长处。融于石雕技艺之中彼此渗透各取其宜。在牌楼上有楼头,有拱券,上面分别雕刻有端庄的佛像、有生动的鸟兽、有繁茂的花卉、有累累的珍果等。
龙泉寺汉白玉牌坊正面
步入寺庙,寺中轴线上排列有三重大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门,自成风格。东院为殿院,依地势分前后两进,除山门外,中线上还有佛殿两座,围枝厢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绘房和献亭,曲廊环绕,双塔高耸,其中普济禅师塔雕尤为精致。
大雄宝殿,五开间,面宽17米,进深10.8米,主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侧是十八罗汉,东西墙为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的壁画。
普济和尚墓塔
中院的建筑是地藏殿、祖师殿。最后一座小院中间,屹立着藏式汉白玉石塔一座。这是普济和尚墓塔。普济和尚是为五台山著名高僧,清末南山寺住持,在五台山一共修筑18座寺院,功德昭著,声名显赫,慈禧太后曾御赐“真如自在”牌匾及半副銮驾。墓塔塔基为石砌束腰方台,塔座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壶门内雕刻110尊坐佛小像,塔身中央设四龛,各刻一尊弥勒佛像,塔身上置八角飞檐,檐下施有斗拱,宛若伞盖。整座塔造型别致,布局严谨,洁白肃穆。
在寺庙东侧的泉眼下相传还能看到九条小龙互相围绕的影子,而且围成水缸的形状,于是这股泉水就叫做九龙缸,而泉水旁边的寺庙取名为龙泉寺,人们又称这一带为九龙岗。清朝康熙到此饮泉水后,并赞誉:“细泉通幽壑,崖深暗古松。”现在龙泉寺东侧,一座小平台上修建了一间小庙,平台护栏下有两只龙头张着嘴,从龙嘴里流出来的泉水,清澈晶莹,味道甘爽,世称“龙泉水”。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龙泉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更是一座充满创新精神的现代文化中心。近年来,龙泉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尝试。例如,龙泉寺创作了全球首部面人动漫,将传统的面塑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以新颖的方式传播佛教文化。此外,龙泉寺还开发了智能机器人“贤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游客互动,传播佛法知识,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更令人称道的是,龙泉寺被誉为“清华北大分校”。这里不仅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还聚集了一批高学历的僧侣,他们致力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播。龙泉寺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涵盖了佛教经典、历史文献和现代学术著作,为僧侣和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五台山龙泉寺作为文殊菩萨道场,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无论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寻求心灵宁静的旅者,龙泉寺都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探究竟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