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朝科举:八股文统治下的四级选拔与废除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0: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朝科举:八股文统治下的四级选拔与废除

1905年9月20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宣布废除在中国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这一纸诏书,不仅终结了一个延续千年的选官制度,也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那么,清朝的科举制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清朝科举的那些事儿。

01

清朝科举:八股文的天下

清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模式,并进一步强化了八股文的地位。八股文,这种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文体,成为了清朝科举考试的核心。考生们需要在限定的格式内,围绕《四书五经》中的句子进行阐释,既要符合朱熹的《四书集注》,又要展现出自己的文学才华。这种考试方式,虽然能够选拔出一批文字功底扎实的士人,但也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导致许多人为了应试而皓首穷经,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02

四级考试:从秀才到进士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是最低一级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生员(秀才)的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秋季进行,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地点设在京城,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由于殿试后揭榜用黄纸书写,因此考中进士被称为“金榜题名”。

03

趣闻轶事:科场里的那些事儿

清朝科举制度下,诞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八股文的荒诞性就常常成为后人调侃的对象。有记载称,有的考生为了在八股文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不惜编造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例如,有人在解释《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竟然写道:“夫子之言,诚哉斯言也!学而时习之,如鸡之将旦,必先鸣而后起;如犬之守夜,必先吠而后行。不亦说乎?”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让人不禁发笑。

除了八股文的荒诞,科场舞弊也是清朝科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为了在考试中获得优势,考生们想出了各种作弊的“妙招”。有人将考试内容绣在内衣上,有人将答案写在扇子背面,更有甚者,竟然制作了微型的书籍,藏在鞋子里。这些作弊工具的创意和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04

废除科举:一个时代的终结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思想的传入,清朝的科举制度开始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八股取士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实用人才的需求。1905年,在张之洞等人的推动下,清政府终于下决心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决定,不仅终结了一个延续千年的选官制度,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契机。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朝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士人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晋升渠道,纷纷转向政界、商界和军界,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中,有的加入了革命阵营,推动了革命势力的膨胀;有的投身实业,创办民族企业;还有的选择从军,秘密宣传革命思想。这些分流的士人阶层,最终成为清朝统治的掘墓人。

清朝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终结,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契机。它不仅是一场考试制度的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如严复所说,科举制的废除“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