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方人不爱白酒:口感文化双重差异使然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3: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方人不爱白酒:口感文化双重差异使然

为什么西方人总是“酒不离手”,却很少喝白酒?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历史习惯、口感偏好和文化差异等多重因素。

美国人似乎总是“酒不离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他们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

几百年前的欧美国家,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尤其是城市里使用的污水排放系统更是脏乱差,这便导致当地人的饮用水源得不到保障。

但是人们发现,如果将这些“污水”经过过滤和发酵,就能制造出含有酒精的“酒”。这可要比那些处理不到位的水源可靠得多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欧美人渐渐“迷”上了喝酒。即便后来当地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饮用水源达到了直饮水标准,他们还是习惯喝酒而不是喝水。

在法国,当地人通常习惯喝香槟和葡萄酒;在美国,当地人更热衷于喝威士忌,并将其称为“混合的艺术”;而在德国,当地人更倾向于喝啤酒。

大家会发现,即使他们人到了“酒不离手”的地步,但却基本上很少喝白酒,这又是为何呢?在请教了行家后发现,原因有3点:

白酒不能加冰

美国人在喝酒时很喜欢加冰,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一来能够起到清凉解暑的作用,二来能够提升酒的口感。

但是对于白酒来说,就不可以冰镇饮用。

如果往白酒里加冰,不但会使酒体变得浑浊,产生白色絮状物的情况加重,而且还会破坏白酒本身的风味,与洋酒重口感、轻风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酒的味道浓烈

欧美人普遍认为白酒的味道过于浓烈,并且度数也很高,喝起来带有一股辛辣的感觉,并且白酒的后劲也很大,容易干口呛喉。

虽然欧美人钟爱的威士忌也属于一款高度酒,但大部分都是四十度左右,不像白酒有这么高的度数。

所以欧美人在第一次接触白酒时,就会被白酒独有的“浓烈”味道所“劝退”。

文化差异

在欧美人的传统文化里,酒就是一种普通的饮料,他们会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去喝酒,甚至直接把酒当水喝。

而在我国的酒文化里,其实更注重的是情感。只有当喝酒的对象、环境、氛围全部合适时,双方才会把酒言欢,才能喝得尽兴。

并且欧美人在喝洋酒时,习惯一口一口地抿,慢慢品尝,他们更注重优雅、情调。而我们在喝白酒时就显得有些“粗犷”、有些“真性情”。

其实说到底,欧美人之所以很少喝白酒,最关键的还是双方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他们欣赏不了我们流传千年的酒文化,而作为“载体”的白酒自然很难被他们认可。

所以欧美人很少喝白酒,但这并不代表白酒就比洋酒差,只是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爱好罢了。

毕竟我国的酒文化已经流传千年,肯定还是有自身的闪光点。

到目前为止,白酒已经发展出了浓香、酱香、清香等十二种不同的香型,相信在未来还会更上一层楼,这是任何一款洋酒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而近些年来,酱香酒的发展势头最为火热,它凭借细腻、醇厚、回味悠长的口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大家最熟悉的贵州茅台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实随着我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像茅台这种高端酒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国门。

这主要因为茅台在原料选取上,选用了当地的红缨子高粱,在酿酒工艺上,采用了“12987”工艺。

不论是口感还是品质,都有充足的保障。这样的酒,哪怕是外国人也要为它而“沉醉”。

而在贵州酱酒核心产区,有很多小众酒,也同样实力不俗。

距离茅台一厂不足千米的木台厚道酒,因为“茅香十足”而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此酒的主要负责人冯小宁老师,是茅台老厂长李兴发唯一的女弟子,对于酱酒酿造工艺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她所酿之酒,不仅重口感,而且更要保质量,因为一直坚持匠心精神,也使她被誉为“茅台八仙之一”。

以糯性红缨子高粱为原料,历经165道工序,耗时1年的酿造周期,期间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随后再经过5年陶坛窖藏,才能产出这款正宗的大曲坤沙酒。

酒体微微黄,酒花绵密不易散,挂杯明显;粮食香中混合着窖香和花果香,层次饱满丰富;

入口醇厚,酒液在舌面铺开,回甘的甜味中微微带酸,令人口舌生津,不冲不烈,温和儒雅,哪怕是初尝酱酒的人,也可以轻易接受。

说到底,欧美人很少喝白酒,主要还是因为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

酒本身只是一种饮品,不同的酒有不同的优点,因此我们更应该要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