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焚膏继晷”:勤奋精神的典范
韩愈的“焚膏继晷”:勤奋精神的典范
“焚膏继晷”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韩愈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日夜不停地勤奋学习,这种精神不仅成就了他自己的文学事业,也影响了后世无数学子。
韩愈的生平与勤奋精神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他自幼家贫,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后,韩愈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尽管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灭他的学习热情。
《进学解》中的“焚膏继晷”
《进学解》是韩愈在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的一篇自嘲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展现了自己对教育和人才的看法。其中,“焚膏继晷”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文章: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这段文字中,韩愈通过学生的口,描述了自己日夜勤奋学习的情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正是韩愈对自己刻苦学习的真实写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除了“焚膏继晷”,韩愈还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进一步强调了勤奋和刻苦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韩愈认为,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勤奋和刻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勤奋精神的成果
韩愈的勤奋精神,最终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地位。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反对当时浮华空洞的文风。他的文章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内容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代表作《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成为千古名句;《祭十二郎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进学解》则展现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在诗歌方面,韩愈与孟郊并称“韩孟”,风格奇崛险怪,富有创新精神。
勤奋精神的传承
韩愈的勤奋精神,不仅成就了他自己,也影响了后世无数学子。他的“焚膏继晷”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工作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韩愈的勤奋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