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茯苓栽培要领,松林下掘金25万吨市场
掌握茯苓栽培要领,松林下掘金25万吨市场
茯苓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据统计,2022年我国茯苓产量达到25.2万吨,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茯苓喜欢生长在海拔600-1000米的山区,尤其偏好干燥、向阳的山坡以及松树根际。掌握茯苓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可以在松树下挖掘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选地与备料
茯苓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选择合适的种植地是成功的关键。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以深厚、疏松的砂质壤土为佳,含沙量在60%-70%之间。土壤pH值应在5-6之间,呈微酸性。避免选择黏土或透气性差的土壤。
备料是栽培茯苓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段木栽培:每年10-12月砍伐松树,修去树枝并削皮留筋,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堆叠成“井”字形,待其充分干燥后使用。
树蔸栽培: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桩,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清理干净,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外,经过充分暴晒后使用。
接种与管理
接种是茯苓栽培的关键步骤。目前广泛采用纯菌种接引,这种方法不仅能获得高产,还能节约大量商品茯苓。具体操作如下:
下窑与接种: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选择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将干燥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每窑2-3段。在段木上半部分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将瓶内的菌种取出,平摆在新口处,加覆松木片或松叶,再放上一段木,覆土10-15厘米。每窑需菌种1/3-1/2瓶。
田间管理:
- 查窑补引:接种7-10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未长菌或污染杂菌应及时补种。
- 培土:茯苓形成菌核后,要勤检查,发现窑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用细土培土,并注意拔除杂草。
-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白蚁,可在发现蚁路时及时用药喷洒,或用煤油、开水灌蚁穴,然后覆盖砂土。
实用技巧
辨别优质茯苓:选择茯苓大片不易造假,木薯难以切出相同形状,且成本较高。生切片比熟切丁更易煮透,营养吸收更完全。熏硫情况可通过观察大片表面判断,被熏硫的茯苓会更加均匀白皙,不熏硫的茯苓大片则会留有一些天然的色根色斑。
采收与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采收后,将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其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然后切成块片晒干。
近年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茯苓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例如,云南省林草局制定《云南省林下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茯苓等林下中药材的良种化进程和品种推广。福建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也积极发展人工栽培茯苓,为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茯苓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对于拥有松树林资源的农户来说,种植茯苓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致富途径。通过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在自家的松树林里创造出一片“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