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血腥的皇位继承:北齐二十八年却有六位帝王,皇室为何内讧频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血腥的皇位继承:北齐二十八年却有六位帝王,皇室为何内讧频发?

南北朝时期,北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在北齐前期,国家实力强盛,最有希望一统天下。但可惜的是,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澄和高洋都英年早逝,没有解决好国家的二元政治问题。这导致北齐的皇室内部经常发生争斗,国家政权不稳定,最终在短短的 28 年里换了 6 位皇帝。

北齐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北齐的政治氛围主要是胡汉矛盾,其实不是,北齐的主要矛盾是皇权内部的权力矛盾,而非胡汉矛盾。高澄建立的邺城文官集团和原先晋阳的勋贵集团互相对立,这才是北齐皇权内部的主要矛盾。

东魏时期,晋阳勋贵是高欢的核心力量,也是他掌权的重要支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高欢曾承诺给予这些勋贵们丰厚的待遇和权力。然而,这些勋贵们却自恃地位高贵,肆无忌惮地贪污腐败,将东魏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和自己的声誉,高欢无法亲自出面惩治这些贪官污吏。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高澄来代替自己执行这个任务。

高澄打小就跟汉人文士打交道,对晋阳勋贵不太感冒,甚至还老想办法打压他们。

武定元年(543 年),因朝廷整肃渤海高氏家族,导致高慎叛逃西魏。

怀朔镇的贵族们,他们曾经仗着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可现在,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武定二年,高欢带领军队,对这些勋贵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高欢的带领下,士兵们如猛虎一般,奋勇杀敌,将这些勋贵们打得落花流水。最终,高欢取得了胜利,他严惩了那些作恶多端的勋贵们,为百姓们除了一大害。

公元 545 年,高澄处决了尔朱文畅。

高澄继承了高欢的遗志,完成了高欢未能完成的任务。他对那些元老重臣毫不留情,尤其是尉景等人。他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不讲情面,实际上是为了打压勋贵,纠正不良风气。而高欢则扮演黑脸,趁机收买人心,虽然做出了姿态,但并没有真正干预。

高澄以高欢替身的身份掌权时,为了压制权贵,同时也为了组建自己的势力,便重用了一批汉族文官。毕竟他已经与晋阳权贵结仇,如果想顺利接班,就必须安排自己的人,制定好接班的策略。

这些事情让他既磨炼了自己的能力,又树立了自己的威望。自此,邺城文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高澄和高洋时期的二元政治格局开始形成。

但是高澄对权贵太过分了,甚至想让文官掌权,这让权贵们非常不爽。如果高澄继续这样,权贵们的权力会越来越小,他们当然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地位。

无论是侯景叛乱时权贵们要求处死崔暹,还是高澄死后,权贵们企图清洗文官集团,其实质都是为了夺权,以巩固晋阳权贵的地位。

高澄死之前,晋阳的权贵势力跌了 40%左右,河北的坞堡势力也没了,尔朱的余部也边缘化了,没什么实权,这些空出来的权力都被高澄的文官们拿走了。要是高澄不死,北齐肯定要搞一场夺权的政变。

高澄手握十万大军,又有段韶、高岳等一众名将,反观晋阳的勋贵们,他们虽然人多,但名不正言不顺,难以成事。如果他们不能一击必杀,高澄一旦缓过神来,就会发动全面反击,到时候,晋阳的勋贵们恐怕要全军覆没。到那时,整个北齐就会彻底被高澄掌控,他也会实行一元集权,彻底铲除异己。如此一来,北齐的实力将会更加强大,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但随着高澄遇刺身亡,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洋虽然继承了高澄的文官系统,但他毕竟没有亲手组建这个系统,而且他对晋阳勋贵的厌恶程度也没有高澄那么强烈。毕竟,高澄的手段非常直接,就是全面压制,除了段韶,其他勋贵都可以不存在。相比之下,高澄是少数掌权后基本不去晋阳的高家子弟。

但是高洋篡位称帝的手段比较柔和。首先,他增强了自己的权威。邺城的文官在东魏时并不得势,他们想通过篡魏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与晋阳的勋贵对抗。然而,晋阳的勋贵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局面,以娄太后为首的勋贵坚决反对。

实际上,高洋称帝并没有得到晋阳勋贵的支持。他们只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被迫接受这个事实。此外,高洋也意识到晋阳勋贵对北齐政局的影响。他不能像他哥哥那样彻底翻脸,只能采取一些小手段来削弱勋贵,比如处死杜弼、彭乐,安排斛律金养老,给其他勋贵一个虚高的职位,慢慢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种方法柔和且保险,只是需要时间。

这也是高洋的难处,谁让娄太后是他的亲妈呢,还不支持他。但他也没办法,只能慢慢来。要是能等娄太后死了再动手就好了,可惜啊,没等到那一天。不过,高洋这人也挺狠的,称帝后就开始励精图治,就是为了给自己攒点资本,以后好收拾那帮勋贵。

然而,不幸的是,娄太后的寿命很长,而且北齐的二元政治格局长期存在,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武成帝只能借助发疯的名义为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

《魏书》完成于北齐时期,作者是李百药。李百药是隋朝的官员,并不是高洋。而且,高洋是北齐的皇帝,并不是北魏的皇帝。因此,我无法为你提供相关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告诉我,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北齐高洋虽然建立了北齐,但北魏的教训不能忘:强大的北魏瞬间崩溃,就是因为皇帝早逝、幼主继位、太后临朝、外戚掌权、宗室篡位。这血淋淋的历史告诉高洋,他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现在国家外部有强敌窥视,内部又有禅代的风波还未平息,暗潮涌动,危机四伏,局势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自己的儿子高殷才只有十二三岁,虽然已经尽力培养他,但在这险恶的环境中,他要如何才能生存下来呢?与其让儿子将来受苦,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

我必须把前朝元氏宗室余孽全部杀光,一个不留,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跟勋贵通婚,我可以借此机会,把这些勋贵也一锅端了。

第二刀砍向了皇后李祖娥。李祖娥的背后站着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这两个家族,这两个家族都有很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完全有资格成为可以干预朝政的太后。为了儿子的皇位,高洋狠心挥刀杀了皇后。

第三个要杀的是宗室亲王,谁可以像周公那样,辅佐新帝?在我们这些兄弟里,谁是元愉,谁是元勰,谁又是元怿?高演这么厉害,他甘愿当周公吗?为了皇位,他杀了高浚和高涣,但他亲弟弟高演因为娄昭君,并没有动手,后来高演废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也因此丧命。

我跟你说,其实高演发动政变是娄太后和鲜卑勋贵那帮人撺掇的,高洋也知道自己死后会有这些麻烦,所以他对元氏和那些不重要的人,干脆一杀了之。但是他狠不下心杀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也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临死前让自己弟弟别杀他儿子了。

天保十年(公元 559 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去世,太子高殷即位。尽管有重臣杨愔等人的辅佐,但他无法抵挡晋阳勋贵对权力的渴望。次年,高演在娄太后和鲜卑勋贵的支持下废黜并杀害了高殷,自己称帝。这次政变开启了北齐帝国皇位兄终弟及的先河,也标志着晋阳功勋暂时战胜了邺城文臣,意味着高澄时代开启的文治路线的终结。

高演于 561 年坠马重伤去世,在死前他把皇位让给了弟弟高湛,希望能保儿子高百年一命。但高湛后来还是杀了高百年。

这次政变不如高演那次激烈,但却让宗室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了避免其他宗室效仿,高湛继位后大肆屠杀宗室和大臣,毒死四兄平阳王高淹,杀害高澄的长子高孝瑜、三子高孝琬、兰陵王高孝瓘等人。

在高湛这,他的政治能力和手腕都不如他的哥哥高洋,而且他也不擅长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他刚一即位,就开始拉拢晋阳的权贵,和他们联姻,互相牵制。本来,高洋时期让斛律光一族养老的政策,到了高湛这里也变了。斛律光一族开始和皇室联姻,一门出了一个皇后,两个太子妃,三个公主,地位之高,无人能及。

569 年,高湛死了,他儿子高纬继位。但是他弟弟高俨不满意,在邺城那帮人的支持下,直接冲进皇宫,想抢皇位。这时候,高澄的两个儿子高孝珩和高延宗也想分一杯羹。要不是斛律光及时来救驾,高纬就惨了,跟他那些堂兄弟一样的下场。

自高洋病逝后,北齐皇位的继承都伴随着宗室大臣的参与。正因如此,新皇登基后,往往会视宗室为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北齐的皇族内乱是由于邺城的文官和晋阳的勋贵为了争夺权力而引发的,尤其是在高洋死后,这种斗争更加激烈。太后娄昭君为了支持晋阳勋贵,悍然无视自己的孙子,选择了自己的儿子,这也导致了北齐日后严重的宗室内斗。

如果娄太后支持孙子当皇帝,北齐可能就不会这么乱了。北齐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 35 岁,而且一个比一个荒唐,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败啊。

公元 576 年,北齐被北周消灭,此时距离高洋去世只有 17 年,距离娄昭君去世也仅有 14 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