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发布最新指南:这样应对婴儿消化不良
中华医学会发布最新指南:这样应对婴儿消化不良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近日发布了《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2024)》。这份权威指南由44位来自儿童消化内科、儿童保健科、营养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历时9个月制定完成,旨在为医生和家长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
发病机制:消化系统发育不全
专家共识指出,婴幼儿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包括消化道发育不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等。婴儿胃容量小、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低,加上胃肠动力障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此外,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和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加重症状。
综合管理原则:三大核心策略
健康教育
专家建议,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家长了解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和预后,缓解焦虑情绪。家长应学会观察和记录宝宝的饮食、排便等生活习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养护指导
为宝宝提供安静舒适的喂养环境至关重要。正确的抱养体位和拍嗝技巧也能有效缓解症状。例如,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帮助排气,可以减少吐奶和腹胀。
营养指导
合理的营养指导是管理消化不良的关键。母乳喂养应作为首选,因为母乳中的营养物质更适应婴儿的消化能力。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部分水解配方,以减轻消化道不适。如果宝宝出现过度哭闹、胀气等症状,可以考虑使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在添加辅食时,应遵循从少到多、从细到粗的原则,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针对性干预方案:从症状到解决方案
食欲下降
家长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用餐环境,避免强迫喂食。可以尝试少量多餐的方式,让宝宝逐渐恢复食欲。
腹胀和排气增多
腹部按摩和腿部运动有助于缓解腹胀。家长可以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或帮助宝宝做蹬自行车的动作,促进肠道蠕动。
排便异常
对于便秘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泥和蔬菜泥。如果出现稀便或排便次数增多,应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这份专家共识的发布,不仅为医生提供了规范的诊疗指南,也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育儿参考。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婴幼儿消化不良症状,提高宝宝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焦虑情绪,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