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原子城:首颗原子弹诞生地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50: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原子城:首颗原子弹诞生地的前世今生

中国原子城,又名国营221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生产、试验基地。这里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如今,这座曾经的军事禁区已经转型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原子城(国营221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镇,始建于1958年。当时,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经过一番选择,中央决定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

地下指挥中心

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是原国营221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地保存最完好、设施最齐全的一处。指挥中心建在地表下9.3米的地方,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在当时承担着通信联络保障、指挥的职能。

据说这个指挥中心的铁门重达三吨半,厚度达二三十厘米,里面的通信系统可保持时时畅通,与中央进行联系。

指挥中心位于海北州邮政局院内,由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配电室、指挥室、人工交换室和电报室8个部分组成。

原国营二二一厂初建于1958年,1987年国家下令退役,并开始撤离职工,1993年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正式同意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选址二二一厂总厂基地,并将其更名为西海镇。

211胜利的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当年二二一厂内放射性水平比较高的污染物,包括加工车间刮下的厚厚墙皮,全部封固处理以后,已经运往国家处置场进行处置,剩余的轻微污染物填埋在这里,其中包括口罩、手套等防护类用品,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填埋坑。

发电机组

该区域已被纳入国家重点辐射预警设施监测系统,每年国家划拨20万元的专项资金进行长期监护。

这座曾经是军事禁区的小镇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 国家4A级景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全国卫生城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这儿是非常严格的禁区,别说是人了,连只鸟飞进来都知道。现在,西海镇每年要接到80万游客”。

221基地(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生产、试验基地;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国营221厂,经过艰苦努力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1987年,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禁区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

轰爆实验场

轰爆试验场是专门用于爆轰试验的场所,由于试验的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由6个整体浇筑的钢筋混泥土机械室、炸药或武器存放室、观测室、钢板试验墙、土质防护坡、砂坑等构筑物组成的试验工号以及1个天然临时试验靶场、2个试验废物掩埋坑等三部分构成。

轰爆试验场有一堵面对爆轰方向的钢板试验墙,有2厘米厚,用来抵挡原子弹试爆辐射,钢板上留有多个观测孔。如今,钢板已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让人能体会到当年试验的惊险与震撼。

实验场分别进行爆轰冲击波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1964年6月20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1冷爆试验就在这里的656工号成功进行;当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

重点是,冷爆。实验弹填充的是常规炸药,不是核原料,填充核原料的实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

在辽阔的金银滩草原上,爆轰试验场只是小小的几座堡垒形半掩埋式平房。

实验场的浮雕墙——《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正中是原子弹爆炸时升腾起的蘑菇云,两边镌刻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立下赫赫功勋的10位人物: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郭永怀、程开甲、于敏。还有若干人物浮塑,代表更多无名英雄。

草原上灿烂的野花,在风中摇曳,好似向英雄们致敬。

离开原子城轰爆实验场。正是无数有名、无名的英雄,撑起共和国的脊梁,使民族摆脱了缺钙,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