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模式”引领全球,中国黑土地保护获国际认可
“龙江模式”引领全球,中国黑土地保护获国际认可
2024年12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耕地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荷兰、印度等国的31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上,中国自主研发的“龙江模式”和“梨树模式2.0”等黑土地保护创新技术成为焦点,为全球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龙江模式”:秸秆还田与轮作结合
“龙江模式”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团队研发,针对不同区域的黑土地退化问题,提出了四种保护模式:
- 秸秆翻埋还田模式:适用于松嫩平原中东部和三江平原草甸土区,通过深混还田打破犁底层,提升土壤肥力。
- 秸秆碎混还田模式:针对风蚀水蚀土壤、薄层黑土等中低产田,通过秸秆还田培育黑土层。
- 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松嫩平原西部的风沙、干旱、盐碱等问题,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保护土壤。
- 坡耕地控蚀培肥模式:针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蓄排一体化工程控制侵蚀。
经过持续研究和实践,该模式在黑龙江省39个重点县推广应用,示范区内耕作层厚度稳定在33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作物增产10%以上。
“梨树模式2.0”:保护性耕作的升级版
“梨树模式2.0”是在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支持下,吉林省梨树县率先探索并推广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其核心是在玉米种植中实施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采用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措施,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该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黑土地,还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已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成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黑土地保护的法治保障
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是中国在耕地保护领域的重大立法成果。作为全球唯一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黑土地的国家,中国彰显了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坚定决心。
该法明确提出了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支撑、数量保护、质量提升等措施,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政策,中国正系统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
展望: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黑土地是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通过持续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不仅有效遏制了黑土地退化趋势,还为全球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黑土地保护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